原标题:传承发展中国家学
图为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家训馆。(资料图片)
中国人历来都有家国情怀,重视家庭建设。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家庭是社会最基本单元,家庭建设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家学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必须加以传承发展。
家族世代相传之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由经典家授、家教训示、家风传承等组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注重家学的传统,时至今日,《诫伯禽书》《孔子家语》《诫子书》等百余篇家训经典依旧在传诵,叨陪鲤对、孟母三迁、画荻教子等故事在幼儿启蒙时就已经口口相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贤、敦亲睦邻的传统家庭美德依然是家庭奉行的生活准则。中国人的信仰、文化在绵延不断的家学传承中潜移默化、世代相传,已成为塑造品格才智、提高人文素质、维系社会风俗的一种文化现象,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延续。
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社会秩序、家庭结构出现颠覆式变革,家学逐步式微,在个人、家庭和国家社会各个层面衍生出种种乱象。一些人在物质、金钱、利益的诱惑驱使下,放弃了对人格风骨的打磨锤炼,失去了对信仰价值的秉承坚守,逐步演变为“可怕的聪明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些家庭没有了诗书礼义的底蕴,没有了长幼尊亲的良序。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学缺失,必然导致政风不清、社风不正。从近年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情况看,“贪腐父子兵”“腐败兄弟连”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都与家学不兴、家教不严、家风不正密切相关,教训十分深刻。
家授好,才能培养出栋梁之材。俗话说,“三岁看老”。在人生启蒙阶段,要靠家学传授知识见闻、塑造人格之基、涵养气度胸襟。一个人从懵懂孩童成长为品格健全的成年人,浸润在家学书香之中广泛涉猎、深入研习传统经典和当代理论,不断汲取科学文化营养,才能练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雅量才学,打下成长的坚实基础;在家长的谆谆教诲之中知晓礼义,明辨是非,才能塑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品学修为;在前人树立境界格局的榜样感染下,进退有度,宠辱不惊,才能涵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气度胸襟。
家训好,才能孕育出好的品行。一个家族的兴盛,虽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深厚家学不可或缺。注重家学,一个家庭、家族才能深刻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才会崇仰知识,重视子女培养,用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育深厚的家庭文化底蕴,逐步从白丁之家发展为书香门第。注重家学,一个家庭、家族才会有意识地树立良好的家教门风,通过培养每一位子女温良恭俭让的品行,逐步内化为整个家庭、家族的气质,对内则长幼有序,对外则敦亲睦邻,既注重小家的自我约束,又关怀社会的安定和谐,赢得社会尊重,延续家庭福泽。历史上许多家族正是因为注重家学传承,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周期率,保持家道恒昌、经久不衰。
家风好,才能化育出良风良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齐家之本,齐家为治国之基,个人在家学中养成的良好品性,能够推己及人,安邦定国,促进政通人和。家学有道,从这个家庭走出来的人才会严私德、守公德、倡美德,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亲与清的关系,奉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准则,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家学有道,才会从严治家,严格管束子女亲属部从,严守纪律规矩,谨慎做人做事,树立良好门风。
化风成俗非一日之功。要解决家学式微的问题,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个人要重启对传统家学精神的认知,主动浸润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中,把握文化根脉,承续家学根本,从中汲取修身齐家治国的智慧。家庭要树立起建设家学的自觉,传续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传统,厚植家学根基。领导干部要修身与齐家并举,内修政德与外勤公事共严,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社会要加强正面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学注入新的内涵和精髓,营造兴家学、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的氛围,为培育健全人格、引领社会风尚、涵育清风正气提供精神给养。(赵安华王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