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疗法”能否成救命“神药”?免疫学家这样说

日期:02-17
病毒感染新冠肺炎

原标题:“稻草”还是“神药”?两位免疫学家对血浆治疗表示谨慎乐观

近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已成功制备出用于临床治疗的新冠肺炎特免血浆,10余位危重病人在治疗后重点指标全面向好。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对媒体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体内含有大量综合抗体能够对抗病毒,呼吁已康复患者积极捐献血浆。

一时间,“血浆疗法”成为关注热点。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当下,这一疗法能否成为救命“神药”?两位免疫学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均表示谨慎乐观。

血浆疗法不可神化

“血浆疗法的原理很简单,收集康复病人的血浆处理后混合用于治疗。但实际上,不是每个康复病人的血浆都是有用抗体,必须把康复患者最有效的血浆、最好的抗体挑出来。” 2月1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黄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血浆疗法”的全称为“恢复期血浆治疗”,属于被动免疫治疗的一种。在病原体被清除后,能特异性识别并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的抗体,还会在人体内存在一定时间。因此理论上从康复者的血液里获得这些抗体,再注射给重型、危重型患者,有可能帮助患者战胜病毒。

早在19世纪末,就有研究者发现其对于治疗白喉和破伤风有效。近年来,在帮助人类对抗SARS、H1N1、H5N1与埃博拉等病毒感染时,血浆疗法也发挥过功效,不过效果差强人意。

201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则发现,接受500毫升恢复期血浆治疗并未改善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的生存率。

目前,“可采用恢复期血浆治疗”被写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订版)》,但一位匿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专家表示,临床上如果有其他好的药物和方法,一般不会选用血浆疗法。

“是救命稻草,可以救命,但只是‘稻草’,不能神化,不要看作‘神药’。”他强调。

大范围推广难点待解

此次血浆疗法应用的新冠特免血浆制品是由康复者捐献的含高效价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浆,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和对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多重病原微生物检测后制备而成。

理论上说,这一方法不会出现任何差错。但专家提醒,一旦扩大治疗规模,则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如果血浆一对一治疗,治疗水平难以保持一致;如果混合治疗,虽然可以提高稳定性,但很难保证效果的均一性,倘若其中有一人携带乙肝或HIV等病毒,就有可能发生传染。”上述匿名专家表示。

黄波则从免疫学角度给出解读:抗体虽是机体对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武器,但如果进入的时机不对,可能反而会激活巨噬细胞,促进炎症风暴,在中后期导致肺部免疫损伤。

2003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第302医院教授王福生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发文,其中介绍了北京1例74岁老龄SARS患者使用恢复期血浆治疗的情况。初步结果显示,此例高龄患者病程明显缩短,血浆治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论文同时提醒,血浆治疗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确定恢复期的病人符合献血要求,采出的血浆要进行严格的病原学检测等。因此,血浆治疗的适应证应该十分严格,只针对那些病情进展快、高龄或伴有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

“可以尝试,但不一定大范围推广。”黄波认为。

科学规律难以逾越

此次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治疗从2月8日开始,2月13日公布了初步结果。两位专家都提醒,现在下结论说血浆疗法效果特别明显为时尚早。作为疫情期间的紧急措施,方案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尤其需要补齐基础研究。

“我们对抗体复杂性的认识还需要加深,接种疫苗、产生抗体很容易,但要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却很不容易,应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黄波说。

不仅血浆治疗,目前在国内,各种药物和疫苗研发的新闻铺天盖地。

对此,黄波认为,除非使用非经典的、打破常规的方法,否则关于做药、疫苗、抗体需要多长时间,在科学界是有基本常识的。即使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大力鼓励各种医学尝试,也不可能逾越基本的科学规律。

上述匿名专家也提醒,冠状病毒存在已久,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商品化的冠状病毒疫苗上市,必须客观冷静看待这一问题。

“当然,新冠病毒也可能发展成跟人类长期共存的普通病毒,即我们不能完全消灭它,只能控制。应该有一个过渡计划,从高压状态慢慢过渡到普通防治,降低威胁需要进行药物、疫苗等方面的准备。”该专家提醒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卫健委:湖北以外日常医疗门诊慢病处方可延长至12周 钟南山谈疫情拐点:预估二月中下旬达峰值 但不等于拐点已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