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策“弹药”充足疫情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民关注,也牵动着全球投资者神经。疫情对中国经济冲击有多大?中国经济“顶得住”吗?面对疫情,中国有何应对之策?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空间仍然较为充足,各类针对性政策的出台将为战胜疫情和恢复生产提供支撑。
疫情短期冲击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假期这一消费旺季,餐饮、旅游、文娱等需要人群聚集的商业活动大受影响。与此同时,各地为防控疫情暂缓开工,部分企业经营压力显现。
目前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服务业,包括交通、餐饮、旅游、娱乐、零售等。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向记者表示,短期内消费增速将大幅下降,但这部分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得到有效释放,中长期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升级趋势不变。此外,当前我国电商零售发达,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7%。待物流逐步恢复后,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将有所缓解。
“从长期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我国经济基本面运行带来的冲击较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创新能力、产业发展结构、市场调控能力以及消费和投资潜力。在前期我国经济体系进行了体制改革和结构优化以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正逐渐企稳,经济体量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本次疫情对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并不会产生深度冲击,疫情的影响或主要集中于2020年一季度。
多管齐下战“疫”政策密集发布
疫情发生以来,央行、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银保监会等多个部委推出了一揽子财税金融政策,为及时战胜疫情和经济活动的恢复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向记者表示:“这次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应对疫情和化解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方面,是比较及时和充分的。”
2月3日和4日,央行超预期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两天累计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保持疫情防控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稳定市场预期。2月10日,央行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首批发放,以加强对重要医用、生活物资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下,抗击疫情重点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低于1.6%。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下午6点,各级财政已累计安排疫情防控资金718.5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也出台多项举措,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产扩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例如,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依法及时核准其延期缴纳税款申请,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延长至8年等。
“弹药”充足中国仍有充足政策空间
“我们支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在应对这一疫情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财政、货币和金融领域。中国经济继续展现出极强的韧性,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当地时间2月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如是说。同日,世界银行也发表声明,认为中国政府拥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抗击疫情,这些举措能够缓和疫情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损失。
应对疫情,中国政策“弹药”充足。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在国际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少数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所以我们的工具箱是充足的,可以有效对冲疫情的影响。”范若滢认为,下一步,货币政策将加码逆周期调节,可适当加大2020年全年降准次数或幅度,同时,加大调降MLF利率幅度,引导LPR利率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同时,业内人士预计,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目前,中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大约为3%,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仍有一定政策空间。”普华永道在报告中建议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进一步减少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同时,增加对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提升总需求水平。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