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白衣战士”:坚守医疗废物处置第一线

日期:02-09
新疆

原标题:另类“白衣战士”:坚守医疗废物处置第一线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9日电题:另类“白衣战士”:坚守医疗废物处置第一线

新华社记者张晓龙、阿曼

粉尘、高温、噪音,冯涛身后的车间墙壁,三张“职业危害告知牌”悬挂其上,赫然发出这样的警示。

36岁的冯涛是新疆乌鲁木齐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巡检员。记者在处置中心见到冯涛时,他通体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头戴一顶红色安全帽,护目镜和口罩严密地遮挡着他的面部。

在冯涛身旁,矗立着两座高达十余米的热解焚烧炉。焚烧炉中的火焰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正在焚烧包括新冠肺炎医疗废物在内的多种医疗废物。

经过7道处理工序,医疗废物几乎全部变成符合排放标准的气体,仅有0.07%的部分最终变为残渣,需经浸出毒性检测合格后填埋。

“上班期间尽量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冯涛说,一旦要进餐或大小便,就得更换新的防护服,还要花费很长时间消毒,防护服数量有限,能省就得省。

车间面积并不大,上下三层。冯涛在这里连续工作8小时后,可以走2万到3万步。

从口罩漏出的哈气,在冯涛的护目镜上形成一层白雾,他用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挂在左胸口位置的步话机不时响起,冯涛隔着防护服,艰难辨识着步话机另一头传来的指令。

“单位怕我们感染上病毒,耽误生产。我们害怕家人感染上,也不敢回家。”从大年初二开始,冯涛就和他的31名同事日夜值守在处置中心。说到5岁的女儿果果时,冯涛忍不住啜泣了一声,他很快克制住自己,只是护目镜上的白雾更多了。

整个处置中心警戒级别最高的区域位于五楼,那里是医疗废物暂存库。

成桶封装的医疗废物从医疗废物转运车里卸下后,将通过电梯,从处置中心一楼卸料大厅直达五楼暂存库。这些装着医疗废物的黄桶,将在暂存库内拉料工和上料工的协作下,最终投入窜着火舌的焚烧炉。

46岁的河南人刘云合是拉料工,他虽然用上了全中心最好的防护装备,但仍然会隔着一层防护手套,同各种医疗废物近距离接触。

除了两名工人之外,这里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刘云合与外界的通讯全部依靠步话机,而悬挂着六七块屏幕的处置中心总控室内,工作人员借助监控探头,紧盯着这一区域的工作进度。

暂存库都是力气活,每次下班,刘云合防护服里面的两件衣裳都让汗水浸透了。刘云合却不以为意,他最怕的是临下班时突然想小解。有时,为节省一套防护服,忍住不去厕所,刘云合难受得双腿直打抖。

坐落于乌鲁木齐市西郊外的处置中心,医疗废物处置规模位居全疆首位。处置中心一年最多可以焚烧处置9000吨医疗废物,负责包括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五家渠市、呼图壁县、阜康市等地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自2014年运营以来,处置中心一直由新疆汇和瀚洋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特许经营。公司负责人何海龙说,现在每天的医疗废物处置量约14吨,“自治区启动一级响应后,我们对医疗废物的处置全部做到‘日产日清’,对新冠肺炎医疗废物更是优先处理。”

根据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统计,当前,自治区14个地州市正常运行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共20个,每天处置的医疗废物量约60吨。1月20日至今,全区累计实际处置医疗废物量已超过1100吨。

“疫情阻击战打响后,新疆各地医疗废物处置行业工作人员,全都坚守在一线岗位上。他们的努力,确保了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满足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负责人杨春说。

夫妻隐瞒家人接触史 致17名医护102户居民被隔离 上海8日新增的11个确诊病例涉及区域和场所公布 包括两个地铁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