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令人揪心的老人战“疫”
最易感染的老人
恰恰是疫情中最无力无措的部分
图/何磊
一次性口罩有两种售卖方式,75元/盒(50个),或15元/袋(10个)。湖北省宜昌市某药店中,有网友看到一位老汉为此犯难:他手里只有10元,两种都买不起。
那天是1月23日,武汉封城的消息传遍全国。各地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前几日“无知无畏”的老人,终于意识到疫情形势严峻。
2月4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蒋荣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老年人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危(感染)人群,且呈现“发病后重症多”的特点。数据显示,武汉确诊死亡病例大部分为老年人,平均年龄68岁。
可最易感染的老人,恰恰是疫情中最无力无措的部分。他们抵抗力差、信息滞后,没感染的找不到有效防护渠道,确诊的在心里审判自己是“祸害子孙”。
孤寡老人甚至买不到一枚基础的防护口罩。于是年轻人在街边看到一位老流浪汉从垃圾桶捡起别人丢掉的口罩戴在脸上,看到那位10元钱老汉问“能不能拆给他买3个”,被店员拒绝。
弱势
“你母亲不行了。”
1月21日21:30接到这通电话时,肖施感到无比错愕。从国外刚飞回武汉的她才和家里通过电话,得知母亲有些感冒。怎么不到几小时,人就“不行了”?
她匆忙赶到事发地,发现57岁的母亲竟因感冒乏力摔成了腰椎骨折。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告诉她,仅从CT结果来看,他们无法完全排除母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
“每年流感高发季,我都会提醒母亲戴口罩,只是她从不在意。”肖施无奈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相信,像母亲这样“尚未把自己归结到老年人、不觉得自己弱势、没有自我防护的思想”的老人绝非个例。
身体素质差、防护意识弱,让老年人成为流行性疾病的高危群体。到了突发的疫情面前,想防护却没能力他们更显得不堪一击。
1月30日的D5319次列车上,一位买不到口罩的老人用红花棉衣的衣领紧紧捂住口鼻。得到乘警递过来的口罩时,她忍不住哭出声来。还有老人用柚子皮、胸罩等材料,自制了所谓的“硬核口罩”,他们戴着这些发明出门,不知它们并不能防病毒。
图/微博截图
肖施记得,就诊当晚下着雨,急诊室的人只有一半戴口罩,“都是年轻人”。症状不典型的母亲被安置在骨科病房,却还是在第二天因淋雨高烧。
离家的秋艾无法像肖施一样陪在母亲身边。1月26日63岁的母亲开始高烧时,武汉已经封城。CT结果显示,秋艾母亲的肺部有磨玻璃状感染,但医院缺乏试剂检测盒,无法确诊。
秋艾母亲只能独自骑共享单车去输液。38度的高烧让她全身乏力,几次差点昏倒在路边。
图/受访者供图
困难
事实上,像大部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一样,秋艾的母亲曾第一时间向社区求助,能去医院检查也的确靠社区工作人员派车。可在那之前,老人多次拨打社区电话,都是“无人接听”。
身在武汉的社工郭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封城等管制约束,居民大都处于隔离状态,社工工作很难开展。所以对子女不在家的老人和孤寡老人而言,社区是最主要的协助力量。
武汉市曾于1月24日公开全市2000多个社区书记的联系方式。2月5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副书记胡立山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武汉正以社区为单元排查发热病人。可见在疫情重灾区,社区一直是“一线”。
但庞杂的工作早已让社区有心无力。除人手不足、一人身兼多职、工作琐碎、居民不配合等常见困境外,他们还要负责排查发热病人、隔离疑似病人、帮他们紧急派车、每日买菜……在这样的背景下,老人很难得到面面俱到的照顾。
图/何磊
更无助的是偏远农村中的老人。
几天前的湖北省洪湖市某村,一位独居的76岁老妇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逝世。康怡2月1日得知了这位远房亲戚的噩耗:村子小,没法治,在家隔离,没熬过去。
曾有媒体称疫区周边的农村是“灯下黑”,信息滞后、医疗资源差,得不到足够的支援和重视。农村老人更是网友心中思维固化、听不进劝的代表人物,在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上,他们的防疫生活,远不如“农村硬核大喇叭”有吸引力。
“她家很穷,我姨奶奶家住的是铺瓷砖的大房子,她家住的平房。”康怡试图向中国新闻周刊拼出这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想了半天,只回了这一条。
她觉得有点悲哀,因为家人们都以为这位“苦了一辈子、去年10月才脱低保”的奶奶,马上要过好日子了。
图/何磊
温情
看到恳求书上那句“不要病毒没来,就先把我的精神打垮了”,景青有些感慨。
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那是小区经营快递点的老人贴在墙上的,其28岁的儿子在1月28日被确诊。老人在恳求书中希望小区居民允许她在家隔离,不要给她过重的精神负担。
“可能压力很大、可能不知道这种病到底能不能治好。”景青说。
图/受访者供图
疫情中的老人大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困境。这也是继身体素质差、防疫意识及能力低之后,老人急需社会关注的又一原因。
对于孤寡老人,郭晶认为,他们有心理困境是因为得不到及时的照顾。“不确定生病能不能去医院、不确定(患)肺炎能不能跟家人联系,这些‘不确定’引起了很多焦虑。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状况会好一点。”
至于有子女老人的心理困境,肖施则有切实体会。
“中国传统思想有一句话叫‘水往下流’,就是给下一代更多的庇佑。就诊那天我母亲非常害怕、非常内疚,一直让我回家。”肖施回忆道。
但想到2015年因得不到及时护理而突然逝世的外婆,肖施没有同意。入院第5天后,母亲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再没发烧。
如今已成为武汉线上志愿者的肖施,负责在疫情中对接和核查信息。近日的工作经验告诉她,如果老年人没有基础病,家人认真对待并及时采取一切措施自救,疫情是“可以被克服的”。
景青小区阿姨的儿子已经出院,秋艾在2月4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母亲仍未顺利住院,自己也被感染。微博上,全国累计确诊新型肺炎的病例数字随着他们的生命轨迹滚动。
2月1日晚8:00的广州共和大街,去楼下买菜的何磊看到一位拉手风琴的老人。萧条昏暗的街道上,他穿戴整洁、戴着口罩,正弹奏着一首《喀秋莎》。
“感觉很震撼,又有点荒诞。”何磊向中国新闻周刊讲了当时的感受,并在第二天得知这位张姓老人坚持上街弹奏,是因为“给群众一点信心,我就很高兴”。
一直希望社会能关注老人防疫问题的他,将老张的演奏视频发到微博。在转发语一栏,很多网友不约而同地填下一句歌词——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肖施、秋艾、康怡、景青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