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减租降费增贷,北京“十六条”为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
▲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从2月5日起,北京迎来一场大范围降雪,纷飞的大雪下了一天一夜。而北京市政府5日出台的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16条措施,对那些面临着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难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北京打出减租降费增贷等“组合拳”,显然意在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病毒虽无情,政策有温度。综观之,北京“十六条”不仅是对此前全市疫情防控阻击战十九条措施的落实,并且是针对帮扶中小微企业的“靶向施策”:如减租降费的财政举措、增加信贷投放的金融举措、更加丰富的公共服务等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相关政策做得更细、更注重平衡,注重尊重市场规律,强化了政府在经济防疫阻击战中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责任。
首先,通过停征部分事业性收费和减免房租,为中小企业实实在在减轻负担。北京“16条”措施中明确了,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停征特种设备检验费、污水处理费、占道费;国企房产承租企业符合条件者免收2月房租或减免50%房租;对保障民生的早餐、菜店、便利店等,给予70%租金支持等。
疫情当前,政府、国企向中小企业主动让利,政府率先“过紧日子”,与企业共担风险,不仅是最实在的帮助,也有助于在经济社会形成政府与企业、企业间相互助推的良性互动。
其次,更加注重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有效避免了政府请客、企业买单等问题。以金融支持为例,北京“十六条”在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的同时,明确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毋庸置疑,疫情期中小企业的风险是现实存在的,必然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这是金融体系风险防控的必然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管控市场风险。此时若政府“用力过猛”,用行政命令强行压低融资成本,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资源的错配和风险升水。
北京“十六条”在出台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时,有效摆正了责任主体的位置,政府通过贴息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无疑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也避免了市场价格扭曲及由此带来的资源错配风险,体现出了政府对公共服务责任的担当。
再次,强调政府通过加大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对疫情中企业进行支持。北京“十六条”明确要求全市预算单位在满足机构自身运转和提供公共服务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的金额和比例。
显然,通过加大向企业购买公共服务,本身就是用市场化手段对疫情期企业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基本属于有利无害的举措,值得支持和推广。
在当下的困难时刻,政府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可“大包大揽”,而需要找准平衡,尤其要给足市场呼吸空间。不难看到,北京“十六条”在金融支持、财税支持和企业生产运营服务保障等方面,大都更好地通过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宜商环境来推动金融的支持,有效地将经济防疫阻击战与基于放管服的行政体制改革联系起来,这无疑有助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
如果说,苏“十条”拉开了各地经济防疫阻击战的序曲,那么北京在已出台19条防控疫情帮扶企业举措的基础上再出台“十六条”,则预示着各地的经济防疫战正在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企业生存发展权正在得到越来越有效的重视和捍卫。当下处于与疫情作战的关键期,可以预见,用高质量经济发展去助力防疫阻击战,不仅将为疫情防控提供事半功倍的成效,而且将有助于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型,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刘晓忠(财经专栏作者、资深金融从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