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警惕负面舆情透支公众科学信念

日期:02-05
疫情

原标题:中国科学报:警惕负面舆情透支公众科学信念

疫情凶猛,舆情凶猛。

近几天,多种网络及媒体平台频频“曝”出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传闻,涉及政府部门、公益单位、科研机构、社会救助团体和一些知名人士。个别机构和个人甚至在质疑面前开启了互相“甩锅”模式。

这些荒诞剧无疑给正在众志成城共度时艰的人们带来了严重的情感伤害,并造成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就是对科学、对科研机构、对专家、对专业精神的信任被大大透支。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理想状态下,在社会遭遇突发事件时,精细分工和精诚合作,有助于迅速分解问题并将其各个击破。

但在这次防疫抗疫工作中,个别专业机构未能妥善行使职能,少部分专业人士未能树立可信赖的职业典范,而原本应当充分合作、无缝对接的链条之间,出现了互不信任、互相攻讦的局面。

当前,这种对具体工作失误的愤怒,演变成了对专业精神本身的怀疑,进而导致了公众科学信念的坍塌,甚至形成一波新的“反智”浪潮——这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长远影响,可能会比疫情更加严重,不可不警惕。

分管科技工作的刘鹤副总理2018年4月视察科技部门时强调,“要从维护国家长远战略利益的高度认识科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提倡专业主义精神,讲科学、重专业”。

与新型冠状病毒的这场遭遇战,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映了科技支撑不足对国计民生乃至国家安全造成的深刻影响。

与17年前的SARS疫情相比,这次抗疫工作在病毒分离、序列解析、检测诊断、医疗手段、隔离措施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疫苗研制和药物开发的速度也是空前的……无论如何,这些科技进步取得的成绩都不该也不能被抹杀。

要战胜新型冠状病毒,仍须依靠科技的力量!

不能否认,除了一部分人失职和渎职外,抗疫过程中与科学相关的失误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这些绝非科学的原罪,反而是我们没有很好遵循科学规律的结果。

比如,我国的科研、疾控和临床缺乏从“平时”到“战时”的协同;又如,临床一线的科研发现传递到决策部门的“通道”仍不够畅通高效。

究其根源,我们的机构运行机制、公众素质基础,还远远没有与科学进步达成默契。在该讲科学的时候,优先讲外界评价、讲经济成本、讲一团和谐;在该信科学的地方,信迷信、信谣言、信偶像。

当借“科学”之名的负面舆情接踵而至,科学是否真的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斯文扫地?

且慢断言。

科学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依然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

在全民自媒体时代,我们已经见证过太多被打脸的“爆料”和无休止的“反转”。在当下充满火药味的舆论环境下,这种闹剧只会多不会少。究其原因,还是当事人缺少对科学的尊重,缺少科学精神,这其中甚至也包括一些科技工作者。

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正义无反顾、热血奋战在抗疫一线。全国的各类科研机构及时启动了各种应急项目,从疾病的追踪溯源、病毒的快速检测、药物的发现筛选,到新药疫苗的研发推进等方方面面,不分昼夜开展攻关。这些个人和机构,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越是面临目前的窘境,相关科研工作越需要理解、宽容和支持,也越需要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维护科学的尊严和使命。

大疫当前,我们要诚信,也要互信;要出力,更要携手。

让我们以科学精神为纽带,建立起全民“统一战线”,践行专业主义,坚定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打赢这场威胁全中国,甚至全人类的战“疫”!

来源:李晨阳/中国科学报

武汉,再难也要回去!一名武汉医生的“千里走单骑” 防控疫情不力 湖北公开4起问责、处理官员10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