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务要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南
2月2日,市疫情防控办发布第21号通告,春节假期结束,职工返岗,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我市制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南。
返岗前准备
(一)开展摸底登记工作。各单位对全体职工进行健康状况摸底调查,掌握返岗前是否有湖北或浙江、山东、安徽、河南、天津等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是否曾接触过来自湖北或浙江、山东、安徽、河南、天津等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是否有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若有,必须按规定居家隔离或到集中隔离点观察满14天,无异常情况的,可以返岗。有可疑症状的,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前往就近发热门诊就诊,并尽量避免乘坐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二)建立健全人员车辆进出管理制度。服务人员、安保人员、清洁人员要做好摸底登记,若有湖北等地外出史,须居家隔离观察14天。工作时,须佩戴口罩,并与人保持安全距离。食堂采购人员或供货人员须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橡胶手套,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摘手套后及时洗手消毒。保洁人员工作时,须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消毒。安保人员须佩戴口罩工作,并认真询问和登记外来人员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严格实行门卫登记检查制度,在单位门口醒目位置设置健康提示牌,严格进出人员管理,对进出人员必须监测体温(严格按照体温枪使用说明换算体温),佩戴口罩方可进入。对来访者和进出车辆严格登记。
(三)全面整治环境卫生。返岗前对单位工作环境进行全面整治,重点对办公区、食堂、卫生间以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彻底的清洁,消除卫生死角。
日常防控措施
(一)加强通风消毒。
1.每日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条件容许,在做好保温的前提下,开启窗户,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2.若办公室使用中央空调系统:(1)中央空调系统风机盘管正常使用时,定期对送风口、回风口进行消毒。(2)若出现疫情,不要停止风机运行,应在人员撤离后,对排风支管封闭,运行一段时间后关断新风排风系统,同时进行消毒。(3)带回风的全空气系统,应把回风完全封闭,保证系统全新风运行。
3.每日要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消毒剂或75%的酒精,对公共场所、公用物品、公共接触物品、物体表面和地面消毒,定时用消毒水为办公室设备、门把手和电梯按钮、厕所进行消毒。建议座机电话每日用75%酒精擦拭两次,如果使用频繁可增加至四次。洗手间要配备肥皂或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4.防疫期间,要加强电梯间的消毒管理,特别是对电梯按钮建议每小时消毒一次。乘坐电梯必须戴口罩,最好戴手套或用一次性纸巾摁按钮。
5.摘口罩前后做好手卫生,废弃口罩放入垃圾桶内,每天两次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
(二)减少集体活动。
1.避免各种集会和大型会议等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尽量使用视频、电话会议等方式。若确需会议,活动前做好场所预防性消毒、监测体温、佩戴口罩及保证良好通风等预防性措施。
2.单位集体食堂建议采用分段供应,或自助分散就餐等方式,避免扎堆就餐,尽可能减少人员聚集,保证食堂餐厅通风,并每天做好消毒工作。在坐下吃饭的最后一刻才脱口罩,避免面对面就餐,避免就餐说话。
(三)实施分散办公。疫情流行期间,除必须岗位,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推迟上班,或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分散办公。办公室每日通风,在办公室也要戴口罩。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间不具备通风条件的,应暂缓开工;开工时在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的同时,人与人间距应尽量保持1米以上,根据工作现场情况,利用晚间、中午休息时间,每日开展工作场所通风、消毒。
(四)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单位宣传栏、网站、自媒体、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宣传教育,指导职工落实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开展礼仪性咳嗽、打喷嚏及手卫生教育,让职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健康管理措施
(一)建立监测制度。每日早、午对职工开展两次体温监测。单位须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因病缺岗追踪制度,实行日报告,杜绝员工带病上岗。
(二)可疑症状处置。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近到发热门诊就诊。就诊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单位要指定专人追踪其诊疗情况,痊愈后方可返岗。
(三)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从公共场所返回、用手遮挡咳嗽、打喷嚏后、饭前便后,要接触自己面部,特别是鼻孔与眼睛前,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洗手时间按照六步法,需持续15秒以上,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如没条件洗手时,可拿出自备消毒湿巾或免洗手消毒剂擦拭手消毒处理。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