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援鄂医生日志⑬|我亲手帮每个队员穿上层层的隔离服
“经常说SARS开启了感染管理的春天,那么新冠是不是可以带来一次飞跃呢?”
北医三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袁晓宁是此次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担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正奋斗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一线。我们整理了她从武汉发来的援鄂日志,展现抗疫前线的片段。
30多个小时未眠的袁晓宁。受访者供图
2月1日星期六武汉晴
日志记录人:袁晓宁
来武汉已经第七天了,一直不想写也不敢宣泄自己的情绪,一直在鼓励年轻的队员抒发心声。今天的夜班已经是第二轮了,小朋友们穿脱防护服越来越顺畅,和其它医疗队的交班问题越来越少,和同济医院的合作越来越融合。现在是凌晨四点,这时的武汉安安静静,清洁区的工作有条不紊,只有电脑运行的声音和空气消毒机呼呼喘气,旁边是已经第三次患难与共的队长,房间安静下来了,武汉也安静下来了,是时候整理一下心情了。
在接到院方组建应急医疗队之前我已报名了国家医疗队,正在紧锣密鼓完善院里应急响应流程的时候接到院里通知。大年初一,一个很特殊的春节,年夜饭还没吃完,爸爸妈妈还在强调这次不是17年前,不年轻了,又一直气道敏感,整天咳嗽还偶尔哮喘就别上前冲了;先生可能立刻回忆到我17年前从隔离病房医学观察出来立马体温升高的恐惧,建议我这次培养新人;上次三岁多的儿子如今已长成一米八五的大小伙子,读大三了,刚刚结束与美国学校的交换学期,为我带回了辅酶Q10,要营养营养我的小心脏,听说这次的任务开始也是反对的,恐怕也是想起17年前第一次超过一个月的分离吧?
尽管所有的亲人都反对,但是数数科室的同志,会芝主任已经五十又七了,其它的同志们要么孩子太小,要么年资太轻,实在无法承担20个队员的健康保障,所以只在科群里发了“我去吧”三个字就开始收拾行李。
大年初二,本是回娘家的日子,我吃完了起脚的饺子和初二的面,先生和儿子坚持带着狗狗全家为我送行。刚刚到办公室,同事们已经到了,总务处、工会和医工处的老师通宵达旦为大家准备了事无巨细的生活物资和个人防护用品,药剂科的老师准备了常用药品,满满当当装了一个大行李箱和一个大纸箱,更装满了大三院浓浓的爱!
10点30分,一夜之间组建的医疗队员第一次见面,乔杰院长、金昌晓书记和全体院领导亲自作了动员,随后开展了新冠状病毒诊疗与防控的专项培训。送行中一次次的拥抱,耳旁的叮咛、美食的诱惑、元宵十六圆的约定……一直荡在心头,成为我不舍的牵挂。但是重任在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武汉武汉,我们来了!
在机场与国家医疗队集结后,直飞武汉、平稳落地、入驻酒店、对接医院、改造病房、确认流程、防控培训,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往日觉得难培训的一线人员现在学习练习得十二分认真,就连已经57岁的王丽副队长也一招一式深度投入,培训考核的当场我一度哽咽,一面是压力,更多的是感动,经常说SARS开启了感染管理的春天,那么新冠是不是可以带来一次飞跃呢?乔院长送行时再次强调了感染管理科人手不足,尽快加强。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这次也一定能推动专业的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1月28日凌晨三点,进入病房正式开始隔离区工作,亲手帮助每个队员穿上层层的隔离服,整理头发,检查装备,调整护目镜的位置,微凉的手触及年轻微汗的额头,正视着年轻但坚定的眼神,对于医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一个个队员进入病房,所有人对工作有了切身的感知,队员的情绪稳定下来了,估计我前几天发给大家的舒缓音乐和心理疏解引导都不必用了。所有的人都情绪稳定,斗志昂扬,每个队员都养成了写日志的习惯。不过是一滴水,怀抱着玲珑的心,在爱与痛的地平线上仰望天使座右铭,我们带来一片爱的风景,让三米阳光洒满武汉,点燃生命勇气,吟唱生命长青,用爱创造奇迹!
武汉武汉!北医三院来爱你,大北京来爱你,大中国来爱你,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快康复,春暖花开呢?
新京报记者戴轩整理
编辑张畅校对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