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观 谁让我们半夜抢空了“双黄连”?

日期:02-01

原标题:战疫观|谁让我们半夜抢空了“双黄连”?

摘要:一个专业范畴内的研究发现,被错当成“救命”的信号,恐怕不能归罪于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

战疫观  谁让我们半夜抢空了“双黄连”?

昨日深夜,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新冠肺炎有了新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坏消息”是,短短几分钟,各大网上药房的双黄连口服液一抢而空,24小时药房也排起了长队,据说连含有双黄连成分的兽药也被买下架了。

这妥妥的带货能力,难怪网友戏称“李佳琦看了要流泪”。

可是,经过各路专家一众解读,清醒过来的人们意识到:原来暂无证据表明双黄连口服液有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功效。熬夜抢药的人傻眼了:买那么多,难道为了治感冒吗?

抢购潮毫无必要,双黄连治新型肺炎,也不过只是一个设想而已——离半夜惊呼的“有药了”还远着呢,何况没病乱吃药,倒真要吃出病来的。

稍作复盘,不难发现,如果各方把信息披露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半夜抢药的闹剧是可以避免的。

此次有关方面发布的成果仅有一句话——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并没有详细阐述其原理和适应人群等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抑制病毒”不等同于治疗,更不是预防。在随后的采访中,研究所工作人员也坦言,抑制病毒作用是初步发现,目前还没有详细的研究,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的实验。

但这些重要的信息,在最初的披露和报道中,并没有得到解释。

“抑制病毒”不等于治疗和预防,在专家这里是最基本的常识,在媒体这里或许也算是常识,但对医学知识积累程度不一的公众来说,就未必都是常识。

当前的特殊状态下,人们的心理波动状况异于平常。对这些问题不讲得清楚一些,一个专业范畴内的研究发现,被错当成“救命”的信号,恐怕不能归罪于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

如此看来,在科研成果发布再到媒体报道之间,似乎缺了一道“科普关”。如何将科研术语转化成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并且充分考虑特殊环境下的非理性因素,尽可能引导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制造新的焦虑——这是各方应反思的关键。

昨晚各大媒体在报道“双黄连”时,几乎都选择了第一时间推送消息。及时公布消息是媒体责任,但有些媒体在发布消息时,似乎过多掺杂了某种乐观情绪。而必要的科普解读却慢了半拍——什么叫“抑制病毒”,临床研究效果如何,是否推荐公众购买等科普要点,在最初的新闻报道中是缺位的。

更有甚者,经过个别自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煽动,一度给公众造成了“双黄连可抗病”的错觉,最终引发抢购风潮。

在经历过抢口罩、抢消毒液,甚至抢菜之后,媒体在发布“双黄连”之前应该有一定程度的预判,如何避免民众的哄抢和恐慌,也是防疫新闻必须考虑的因素。对科研最新成果,都应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对爆炸性的好消息,也不妨多打几个问号。

这种时候,慢半拍,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当然,公众在抢购药品的同时,也应当保持几分清醒和理智。非典时期哄抢板蓝根、日本核电站泄漏时抢盐等一幕幕仍然历历在目,历史教训足够惨痛,可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放弃“从天而降特效药”的幻想,做好基础防护就是最好的“双黄连口服液”,

毕竟,深夜寒风中排队抢药,不仅暴露在拥挤人群中,还降低免疫力给病毒可乘之机,另外白白损失一个口罩,真是太亏了!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武汉社区转诊定点医院一床难求 患者用衣柜隔离 “雷”霆出击 “神”兵速达 武汉雷神山医院启动大面积装饰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