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援鄂医生日志⑩|能让患者觉得好受点儿我也非常开心
“脱下防护服,身体已经湿透。七八个小时没吃没喝,但不觉得累,反而有点兴奋。”
北京同仁医院护士韩遵海是此次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正奋斗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我们整理了他从武汉发来的援鄂日志,展现抗疫前线的片段。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韩遵海(右1)。受访者供图
1月30日星期四武汉晴
日志记录人:韩遵海
抵达武汉第三天,有了前两天的培训和练习,终于上临床一线支援了!
7点,洗漱、吃饭,8点坐大巴去医院。前线物资紧缺,听说医院中刷手服不够了,特意带了一身秋衣秋裤替代,果然派上了用场。
9点,穿戴完毕,进入隔离区。这还是我第一次穿隔离服上班,进去十来分钟,身上又闷又热,好在忙活起来后就适应了。
我们护理组的组长曾宪红老师参加过SARS抗战,有多年的护士管理经验。因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不是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曾老师和协和本院的老师沟通后,让我们和协和的护士一对一结对子,并将病区分成了四个区域和四个护理组。各区分管各组工作,这样哪怕同时来四位患者,也能一并收下。我本身就是ICU护士,因此分管偏重一点的区域。
10点,给患者测量血氧、体温。
进污染区之前,协和的一位医生告诉我们,一位82岁的老爷爷情绪不太稳定,他正好在我的病区。老爷爷有点耳背,没有家人、独自在陌生环境,可能比较焦虑。我担心他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他,陪他说话,告诉他北京的医疗护理专家都在这里,让他放心配合治疗。他吃不下盒饭,反馈给专家后,专家开了一些可以口服的流质营养液。这之后,他的状态好多了,能安心休息了。
旁边还有一个大叔,情况稍好,可以下地、进食,呼吸道不适症状明显,也存在焦虑情绪。回来跟小伙伴沟通,大部分患者都有这样的心理问题,对疾病恐惧、对隔离空间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治疗护理的同时,不断做心理疏导、给他们加油打气儿。
下午1点,陆续新收了6名患者,2个入住我分管的区域。
护理“新冠”患者,和在监护室护理重症患者有些不同。重症患者基本都是卧床、意识不清、无法沟通;这儿大多神志清楚,但由于严密的防护(他们要戴口罩,我们穿着厚厚的隔离衣防护服),沟通也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更频繁地出现,给他们安全感。
到离开时,病区里一共住进25位患者,状态比我预想的要轻很多,疫情一定能得到控制。能让他们觉得好受点儿,我也非常开心。
下午3点,从隔离区出来,脱下防护服,身体已经湿透。七八个小时没吃没喝,但不觉得累,反而有点兴奋。进去之前,担心自己不能胜任,顺利完成这一班,变得充满信心,我是可以的!北京的领导、亲人和小伙伴们请放心,我们一定等战胜“新冠”,安全归来!
新京报记者戴轩整理
编辑张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