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强乡村防疫,亟须标准指南
防疫是一个专业且系统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至少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不能只靠一些村干部想当然去防范
新型肺炎仍在流行,新的病例不断出现,各地相继启动防疫机制。其中,广大的乡村,作为节日间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防疫需要甚至比城市更高。
中国的乡村,至今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村庄,往往是由少数几姓乃至一姓人家组成,这意味着,一个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是亲戚。
即便在大家都不出门的正月初一,许多地方也有村内亲戚互相拜年的习俗,在新型肺炎还未得到控制之前,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因为谁也不知道,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们,在打工地、在漫长的回家旅程中,接触过哪些人、哪些东西,是否有感染的风险。
而从初二开始,乡村之间开始走亲访友,村庄与村庄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出嫁的女儿带着女婿外孙、家里的兄弟姐妹汇聚一堂,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聚在一起,觥筹交错、杯盘狼藉、口沫飞溅,这给病毒传播制造了机会,也加剧了防疫的难度。
不可否认,即便在疫情形势已经严峻的时刻,仍旧有相当部分的人,缺乏危机意识,也缺乏防疫常识,将医学专家、媒体、政府的忠告置之脑后,不佩戴口罩,举行人数较多的家庭聚会,走亲访友,吃喝谈笑。
当然,也必须看到,随着防疫工作的推进、相关宣传的普及,更多的村庄开始严密防控疫情,对疫区回来的人员、可能携带病毒的人员重点防控。不少地方通过宣传、引导,倡议村民过年不走亲访友,通过电话、微信等拜年,减少或停止亲友聚会,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做法。但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在病毒防控方面的措施,过于简单,甚至有些粗暴。在网上,我们能看到许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有的地方,直接用渣土把道路堵上,有的地方干脆在村道上砌起砖墙、石墙,有的村庄宣传,如有外村人进入本村直接报警处理……
网友们称这些做法“硬核”,有肯定之意,但也不无调侃的味道。防疫是一个专业且系统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至少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不能只靠一些村干部想当然去防范。这些方法在减少接触方面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会不会不够全面、不够专业?比如过度重视村与村之间的接触,而忽视了村内人员的相互接触?这些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衡量。
在村庄治理中,过去曾经出现过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有的村庄规范养狗,制定出“养狗不拴绳,取消家中三代社会福利”之类的规定,还有的村庄为了遏制彩礼飞涨的趋势,制定出“彩礼超过两万按贩卖妇女或诈骗罪论处”的规定。这些村规的制定确实出于好意,但制定出来的规矩却是违反法律法规的,甚至也违背常识。
在一般性的事物上尚且如此,面对防疫这样的专业事务,就更容易出现违背专业需求、盲目硬干的现象。
在当前,乡村防疫的意识必须进一步加强,不能让乡村成为防疫的空白地区。同时,在具体的防疫措施上,亟须专业人士制订专业和标准的防疫指南,既让乡村防疫有例可循,也让各个乡村的防疫工作连成一体,起到更大的效果,而不是纯粹让各村各乡纯靠责任心与热情自发摸索、自定章程、各行其是,反而可能事倍功半。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