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色浩歌——青海草原总站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
生态观察
砥砺绿色发展奉献大美草原
自上世纪中后期,随着当地牧区人口增长、牲畜增加,草畜矛盾趋于突出,青海省90%以上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保护草原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绿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青海才能更加和谐美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青海草原总站先后开展了“全国重点牧区青海环湖片草地资源调查”和“青海省土壤资源调查”,发挥技术优势,实施了青南牧区防灾基地建设规范化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牧区暖棚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及推广项目,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项目,青南牧区“四配套”建设项目等。成功推广了草地围栏、人工种草、暖棚养畜、定居设施为一体的“四配套”建设技术,“C型、D型肉毒杀鼠素”等生物毒素防治鼠害技术;微孢子虫灭蝗复合剂和核心多角体病毒灭毛剂、细菌灭蝗剂灭虫技术。
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一步步升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该站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方针,全面推行各项草原管护制度,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先后完成了青南地区适宜草种选育,高寒地区飞播种草技术研究,黑土滩综合治理研究,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遥感监测,牧区暖棚综合利用试验研究,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研究,鹰架招鹰控制害鼠试验研究等多项试验研究。驯化选育并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5种。
环境是资本,生态出效益。多年来,青海草原总站积极为退牧还草工程、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保驾护航,做好技术服务、技术监督。配合相关部门全面完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生态监测项目的草地生态监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的草地生态监测,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项目共计570多个监测点的草地生态监测工作,为我省草原建设、退耕还草和退化草地改良,对保护和改善草地生态,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生态文明落地生根凝聚绿色发展新动力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坦言,青海的生态保护建设,林业和草原这两个部门功不可没。
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十二五”以来,青海草原总站致力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多年的草原保护建设不仅恢复了草原植被和生产力,而且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生态退化得到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全省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9.3%,牧草产量平均提高26%,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量增加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三江源头千湖奇观再现,青海湖水位连续15年上升。
作为全省草业科技推广的“领头羊”,多年来,青海草原总站在发展高寒草地畜牧业,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认真完成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总结草地灭鼠治虫、草地改良、牧草栽培、人工草地建植、饲草青贮等方面的工作经验,编制完成并发布了大量的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有力地推进了我省草业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为不断提高我省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科技水平,青海草原总站积极开展草地鼠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试验示范,使我省草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三江源区草原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实施,开创了青藏高原直升飞机防控草原虫害的先河,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打破了几十年来高原草原虫害防治滞后的瓶颈问题,其高效、方便、灵活的作业技术是高原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一大创新,此项目研究技术已在三江源区推广应用。
目前,我省是全国惟一的草地鼠害生防比例达100%,虫害生物防治比例达90%以上的省份。草原总站多项研究成果已在全省乃至全国草原保护工作中推广应用,为全省草地生态保护、减灾防灾,农牧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草原换新天
在青海草原总站,有这样一名女工程师,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向大家讲述了《我和小草共成长》的故事:
回想当初,那个大学毕业怀揣梦想的我,因为对家乡草原的热爱,选择做了一名草原守护人。起初内心是兴奋又激动,感觉自己满腔的热血终于可以铺洒在家乡的草原上了。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一次下乡就让我一度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记得2013年12月,我和两位老同志到祁连山地区检查冬季鼠害防控工作,恶劣的气候、刺骨的北风、颠簸的石子路,还有怎么走都到不了的灭鼠点,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记不清多少次的午饭是在车里啃馍馍、多少次被寒风冻僵了手脚。半个月的下乡工作结束后,我身心极度疲惫,那时我开始迷茫,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不久后,老科长的一席话让我明白了工作的意义。他说:我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哪里有什么汽车,都是骑着马去草原上工作,一去就是一两个月,带着锅灶,扛着被褥,住的是帐篷,吃的是自带的干粮,就是经常头痛失眠、耳鸣、有时候还呕吐。但那时真的不觉得辛苦,因为带我们的那些老专家告诉我们,他们那时候的条件更差,更辛苦,还时常面临恶劣天气和高原反应带来的生命威胁,但为了完成全省的第一次草地资源调查,为了把青海草原情况摸清楚,他们硬是挺过来了。
在我的记忆中,老科长说这话时脸上充满了自豪。是啊!这也许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吧,是我们一代代草原保护者的承诺,保护这片绿水青山永远美丽的传承!
——他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常年与牧民同吃同住,努力探索草地治理的方法,为我省草原生态建设积累了宝贵资料,他们投身草地科研、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他们进行全省有害生物防控、调查监测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他们总结研究示范了一整套成功的高寒牧区草地鼠、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及管理措施,使得青海省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他们组织开展了全省第一、二次草地资源调查,对全省草地资源、退化(沙化)草地、黑土滩、鼠虫害、畜牧业经济现状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并通过野外数据采集、整理、内业汇总分析,建立了全省草地资源数据库、草地生产力数学模型、草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
——他们经过多年努力,与省环保厅生态环境遥感中心共同协作建立了“三江源生态监测综合数据平台”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数据平台。”填补了通过互联网检索我省天然草地生态监测数据的空白;
——他们建立了青海草地资源数据库、草地生产力数学模型、草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为我省草地资源的利用、开发、建设和保护提供了查询、检索的服务平台,为合理确定载畜量,推行草畜平衡,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
他们中有老一辈专家徐有学、辛由俊……
有新时代的学术带头人乔安海、侯秀敏、龚成海、严振英……
有优秀共产党员王薇娟、刘晓建、王成梅……
有自强模范慈建勋、王朝华……
有以助人为己任的好人桑杰,有巾帼建功标兵王立亚……
自1957年第一批青海草原总站的工作者挺进牧野深处,至今已经整整62年。毫无疑问,他们身上,那种体现着中华民族风骨和智慧的精神财富,永远是年轻一代开拓未来的基石。
生态故事
我心中的母亲河复活了
“现在这个小区沿河的楼房可是个赏景的好地方。”新年初,海东市平安区生态环境局业务室主任丁胜告诉记者,从2019年下半年起,三千坊小区的房子因河道治理工程开始升值了。
丁胜说的这条河,位于化隆路西侧的湟水河流域白沈沟河支流,前几年因为水量减少,河流几近枯竭,加上河道垃圾,难闻气味让人避之不及。
2018年9月,平安区生态环境局开始实施白沈河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南起大寨子村,北至湟水河入湟口共计12.9千米,项目包括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城市生态景观改造等。
截至目前,河道疏浚、景观跌水堰、河道湿地景观(生态岛)、生态护岸修复等7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完成总工程量的90%。
现在,路过河边,滔滔水声不绝于耳,跌水堰处的冰层像河中的一道道冰瀑,形成了白沈沟河冬季的独特景观。河水清澈,连河边的道路上都不见垃圾,虽是冬天,河岸还是有很多人散步,他们在白玉石雕围栏眺望河流,眼中充满喜悦。
跟三千坊小区居民情况类似的还有位于河湟新区高铁E4小区的居民。小区东侧原先那片0.486平方千米的祁家川支流区域,如今被改造为一条生态景观廊,将以前环境杂乱的河流区域,修复改造成两岸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功能带,犹如一座城市花园。
“我们在E4小区住着的人过马路就到这了,跟我们家的花园差不多,哪里去找这么美的生活。”河边锻炼的老人们笑着说,他们以前都是附近的庄稼人,现在搬上了楼,看着撂荒地成了这般美景,感觉特别好。
祁家川和白沈沟河两条河流之间,还有一片由鱼塘改造的驿州湿地公园。70岁的宋全宗家住白沈沟河东岸化隆路以东的滨河小区。“我住在16楼,一眼就能看到白沈沟河,还有它西边驿州湿地公园里新修的湖,美得很。”天气暖和的时候,老人和邻居们天天都到公园和河边散步。
新年,驿州湿地公园周边的新安路和滨河路的路灯上,装上了写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结灯。在由鱼塘改造的公园东片区,簇新的亭台栈道立于人工湖上,让整个湖区显得雅致清丽。在周边高楼、铁路、高速公路的围绕下,颇有一种亭台小筑的美意,人们行走路边总会不自觉地驻足观赏。
一个城市中三个原本荒芜的区域,通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打造“妙手回春”,让人们感受到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湟水河、白沈沟河、祁家川3条平安人心中的“母亲河”如获重生,正如当地诗人破石为此所写:我心中的母亲河复活了……她让这座城市焕发新活力。(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