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春运一瞥:十年之变话民生
新华社成都1月22日电题:四川春运一瞥:十年之变话民生
新华社记者谢佼吴晓颖袁秋岳
春节前,大三女生刘娟带着上初二的弟弟刘毅,在成都火车北站接到了爸爸妈妈。一家人急匆匆登上了四川省中江县迎接农民工返乡的大巴车。
爸爸刘凡谷外出打工多年,留在老家的女儿刘娟已长大成人。
“早些年买火车票真是难!”刘凡谷45岁,在深圳一家运输公司开货车,妻子武启凤在另一家厂里焊接乐器零部件。“有一年我买不着回家的票。今年好,老家政府送票。”
买票难,是回乡者和铁路人最深刻的记忆。成都火车北站售票员温荣英记得,10年前,这里30多个售票窗口全开,售票大厅彻夜排队。广场上增设了若干个售票窗口,还派出流动售票车到在蓉高校售票。那时几乎所有的铁路部门都会前来支援,帮助卖票。
温荣英创造了一项纪录,在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卖出近3000张火车票,平均每12秒卖出一张。她还练就一项技能“报站次”,无论乘客到哪儿,她都能准确报出中转换乘的车次、票价。
今年春运的前10天里,记者观察到成都火车北站售票窗口开放10个,窗口外排的队伍还没有栏杆长。互联网、实名制、各项服务和基础设施综合叠加,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在过去若干年的春运中,成都火车北站如同沸腾的火锅,2020年是它升级改造前的最后一个春运,从沸腾的状态变得沉静有序。
出生于1974年的张允记得,他2003年调任至成都火车北站时,北站日均客流量超过8万人次,为旅客们扛行李的“小红帽”们不停穿行其间。而今,“小红帽”已淡出人们视野,各种辅助的设施设备让人们出行更加自如。手机购买电子客票,刷身份证进站,随到随走,客流不会再羁留在火车站内。
行李也越来越少。寻觅良久,记者发现在北站广场一角,两名重庆旅客守着十来件行李。上去一问,这是10余个老乡共同的行李。
“大哥咋不多带点年货回家?”
“哪里需要哦,现在老家啥子都买得到。”一名旅客哈哈笑着说,“快递可以寄到村里。”
如今成都已拥有东南西北4座火车客运站,航空、公路交通都在不断提升服务。冬日里,一款名为“天府行”的定制通勤悄然上线,可提供成都定点上车、目的地到家接送的服务。
自驾车回家的老乡也越来越多。“我是从东莞开车回来的,平时仅需17个小时,但这次开了35个小时,回来一看村里都是车。”四川省万源市草坝镇龙船寺村在广东从事建筑生意的张德陆说,“走亲戚都堵车,这也是甜蜜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