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SARS到新型肺炎:有些国人怎么就戒不掉这口“野味”|沸腾
请禁食野味——以保护自己之名。
文|宋金波
近期,随着新型肺炎疫情扩展,“病毒源头”、“野生动物”、“野味”成了公众关注的热点。
对此,钟南山院士也指出:“目前,对于病毒的源头是什么动物,我们还不清楚。但通过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通过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竹鼠、獾。”
不仅钟南山,近期其他专家针对疫情传播在接受采访时,也多次提及了“野生动物”与“野味”。
他们表达的信息,都集中指向了一点:新型冠状病毒的最初来源,与野生动物有关。
这两天,一张“大众畜牧野味”的价目表又刷爆网络,显示被售卖的“野味”包括活孔雀、活鳄鱼、果子狸等,还标明能“活杀现宰”。而这家店正位于这场风暴的中心——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附近。
▲1月21日下午16时许,已被关停的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外景。图片来源:新京报
发源地“野味”生意的存在,也暗合了很多人对病毒来源的想象。
查到SARS病毒源头,花了近十年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途径,不是野生动物侵入人类环境造成的意外接触,而是因为“野味”。
“野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对“野味”的饲养、运输方式,不仅制造与增加了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而且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在较小空间内蓄养,各种原本烈度低、传染性不强的病毒得以在不同物种间传播、变异,最终就可能演变成可以传人的恶性病毒。
野生动物将病毒传染给人类,造成严重疫情,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这是专家们首先想到野生动物的大前提、大背景。其中最近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2003年的SARS疫情。
基于目前的信息,可以确认的是,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不是一种病毒,但是相似度仍然非常高。
现在能找到的武汉冠状病毒的最近缘来自舟山的菊头蝠,它俩和SARS都属于冠状病毒。所以,当疫情开始扩大,人们不能不首先想到SARS。
病原体相似,病原体的自然宿主相同或相近,就是大概率事件。
病毒从野生动物世界到人类世界的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还存在病毒本身的变异,并不是说人类与野生动物接触就会造成病毒传染。
这里就有对病毒的自然宿主与中间宿主进行区分的问题。以SARS为例,目前我们都知道,SARS的源头是中华菊头蝠,换句话说,SARS的“祖先”,曾经在自然状态下携带于野生中华菊头蝠身上。
这时候人类与中华菊头蝠一般接触,并不见得会造成严重的传染疫情。
SARS最终传染到人类身上,是因为它在中华菊头蝠之后,找到了新的中间宿主,并且很可能在中间宿主身上发生变异,成为可以传染给人类,并且传染能力和致死能力都非常强的“超级病毒”,这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SARS病毒。
这个中间宿主,今天我们也都知道了,就是果子狸。
▲网传”大众畜牧野味“价目表。图片来源:新京报
对SARS源头和中间宿主的研究,在SARS爆发期间没能找到答案,从中间宿主一直追到源头,差不多用了十年,多次接力,才最终大体论定。
从目前病毒的相似度来说,新型冠状病毒最初源头来自野生蝙蝠的概率相当大。
就SARS来说,很难说中华菊头蝠和果子狸谁是真的“罪魁祸首”,谁是无辜的“替罪羊”,因为它们都是病毒传播链条上的一环。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果子狸身上有SARS病毒或其变体,如果人类没有“招惹”果子狸,人类与果子狸保持距离,自然也就相安无事。
“野味”是病毒传播最关键的一环
事实当然没这么发展。这也就使专家们谈及“野生动物”和“野味”时,有了不同的意涵。
提到“野生动物”可以侧重理解为自然状态下野生动物与病毒的某种关系。提到“野味”,则必然指向人类的某种饮食习惯及相关的一系列行为。没有这种行为,就不会完成病毒传播链条的最关键一环。
完成这一环,接下来就简单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宜红接受采访时表示,“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分泌物,可经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比如,手上沾染了病原体,再去摸鼻子、揉眼睛,病毒都可以在黏膜细胞上大量增殖而进入体内发病。”
SARS时期找到这一环,是专家根据前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最早的11个病例大多和野生动物有接触的历史。
他们或是野生动物的运输者,或是野生动物的交易人员,或是餐馆的厨师、服务员。由此,人们判断SARS病毒有可能和野生动物的传播有关系。
顺着这条线索,科学家们首先瞄准了广东野生动物市场,并很快就在市场上的果子狸体内分离和检测到了和SARS病毒完全一样的病毒。
“野生动物市场”,当然就是贩卖“野味”的。
那么,在武汉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有没有类似的野味市场呢?
很不幸,也有。
正如钟南山在采访中明确指出的:“这次冠状病毒肺炎发源地,来自武汉的那处海鲜市场,我们在现场看,相当多(卖)的并不是海鲜,而是野味。”
病原体接近,可能有近似的宿主,存在同样的“野味市场”,也就是传播链条最后一环的客观条件,逻辑链条已经相当完整。
剩下的,只是继续确认谁是那个“倒霉”的中间宿主:果子狸,还是竹鼠或獾,或者其他野味市场中某种待宰的动物。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传染给人类,并造成严重疫情,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小概率的事件,但野味市场的长期存在,使这种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几乎必然发生的大概率事件,只是间隔周期不同,或者需要老天在气温、降水等方面,给一点配合。
只要野味市场还存在,某种类似SARS的病毒造成新的疫情,就是随时会被放出盒子的魔鬼。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2003年之后,曾经有过痛苦的感受。然而显然,即便那么痛的教训,仍然没能让我们下定决心把人类亲手打造的传播链条斩断。
国人对野味的嗜好,有文化心理、传统以及中医药文化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
与此同时,据估算,中国地下野味市场规模已达上百亿,这或许是非法野味市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经济损失动辄数千亿,生命的代价更是无法衡量。
在2003年SARS疫情后,中国野生动物市场的管控力度在短时间内曾经大幅提升,不过现在来看,这种提升显然没能达到制止下一次疫情发生的要求。
非法的野味市场一直存在的现状,恐怕不仅需要一次预料中的、雷厉风行的整顿,也需要在立法、执法机制设计上,做出相应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