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深秀——戊戌变法一君子

日期:01-21
戊戌变法

原标题:杨深秀——戊戌变法一君子

第三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下一版>

杨深秀——戊戌变法一君子

久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

自晓龙逢非俊物,何尝虎会敢徒行。

圣人岂有胸中气,下士空思身后名。

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

这是杨深秀戊戌变法失败后在狱中写的一首七律诗,表现出高风亮节、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与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杨深秀在六君子中年纪最长,但不太有名,尤其与留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的谭嗣同相比,名声相去甚远。据说,当年杨深秀本来可以逃过此劫,前五位下狱后,他向慈禧求情,并劝归政光绪,触怒慈禧,这才断送了性命。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无法否认,杨深秀同样是一位大义凛然的英雄,值得后人深深怀念。

杨深秀(公元1849年—1898年),字漪邨,本名毓秀,山西省闻喜县人。聪明早慧,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人,榜列第三名经魁。22岁入京参加会试,未中。遂留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力主今文经,尤喜《公羊传》。光绪三年,北方数省大旱,尤以山西为最。京城的晋籍官员和士人纷纷捐献银两,杨深秀毅然放弃科举考试,请假回乡,团结官绅,兴利除弊,组织赈灾。他以举人身份、满腹学问、高尚人品和刑部员外郎的官职,受到官绅和乡民的尊重,成为具有号召力的人物。灾后,杨深秀等人共议降低驿费,得到省里批准,减轻乡民负担。

光绪五年,山西巡抚曾国荃饬令重修《山西通志》,责令各县先修县志。杨深秀受县令委托,仅用半年时间完成《闻喜县志》的编纂,新创《志斟》《志补》和《志续》三种体例,共12卷。同时对地形图作一大改革,废黜八景,分列四图,限以棋局文,参以罗经向,每格纵横为10里,较为准确。

光绪八年,张之洞入晋主政。下车伊始,大刀阔斧地革弊兴利。杨深秀借此契机,联合地方乡绅,建言免除多年来压在新进生员身上的“公堂礼”摊派。终被上司批准,士子们无不拍手称快。杨深秀写了一篇《以里书银抵新进生公堂礼记》,刻于石碑上,现立于文庙牌楼前右侧,成为仅有的一件与杨深秀生前有关的石制文物。

杨深秀还应山西学政之邀,参加《山西通志》的编纂,负责撰写《星度谱》两卷和《古迹考》八卷。他利用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的最新科学成果,创造性编纂内容,使《山西通志》具有较高科学水准。

他还担任省城令德堂书院的协讲。在讲经中,以春秋公羊学启迪学生,教导大家勿沉溺于八股文,学习改制立法实务。他“高谈雄辩之概,诸生课余请业,竟委穷源循循无倦。”太原之刘友风、榆次之刘奋熙,皆其高材学生。

光绪十二年冬,杨深秀离并返京,到刑部销假。十五年参加会试,被取中贡士,参加殿试位列三甲。二十三年,山东发生了德国强占胶东半岛事件,杨深秀被授为山东道监察御史。他第一疏就极言改革,云:“时势危迫不革旧无以图新,不变法无以图强。”第二年(1898年)春,他和康有为加强联系,参加了保国会和变法运动。变法前夕,他首先上折,请定国是,明赏罚,指出:“夫古今为政,未有东西未定,游移两可者。臣愚谓皇上,仍主守旧则已。若审观时变,必当变法。非明隆谕旨,著定国是,宣布维新之意,痛斥守旧之,无以定趋向,而革旧俗也。”光绪帝根据此折,终于定下决心,下诏宣布变法。6月上疏弹劾礼部尚书许应騤阻挠新政。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每到关键时刻,他或单独上折,或联合他人上折,提出指导性建议、方法或步骤。多为皇帝采纳,转成上谕颁行。在百日维新中,他上奏折计有17件之多。变法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终至被害。可以说,杨深秀为变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位君子牺牲后,被儿子运回闻喜老家。他家无余财,生前没有积蓄,又遭抄斩,回乡后只有草草安葬,连一块石碑也未竖立。杨深秀身为御史,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抔黄土。

隆冬时节,笔者驱车来到闻喜县仪张村,只见一座用石块围砌的土坟,上面竖立很薄的墓碑,书有“戊戍志士杨深秀之墓”。仔细辨认,这是一通最普通不过的万古流芳碑,是省文物局和县文物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所立。不远处,公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与这里的凄凉氛围形成极大反差。

杨深秀自出道以来,秉持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无论是回乡赈灾、讲学编志,还是担任监察御史,都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尤其是在百日维新中更是表现出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为推动历史前进大义凛然,舍生忘死。林则徐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之仁人志士的精神在他身上又一次得到充分体现。

中华民族的历史车轮,正是杨深秀一样的无数仁人志士推动前进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任生林

车祸恐危及帕森斯职业生涯,独行侠主帅等人送祝福 执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