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苏州河夜跑,为啥不敢喝水?城市要有机更新,也要后续治理

日期:01-19
夜跑

原标题:沿苏州河夜跑,为啥不敢喝水?城市要有机更新,也要后续治理

摘要:“一个生命体、有机体是有记忆的,上海这座城市当然有自己的记忆。”

沿苏州河夜跑,为啥不敢喝水?城市要有机更新,也要后续治理

站在苏州河畔,市民张捷举起手机想拍下夕阳余晖里蜿蜒的苏州河。可照片放大,卷成堆的电线,参差的防汛墙等,像闯入镜头的“异类”。

奔流不息的黄浦江、苏州河见证着上海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代表着上海城市的建设发展水平。“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工程,精心建设高品质公共空间,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城市是个生命体、有机体,必须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话引起了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普通市民的共鸣。代表委员们建议,公共空间要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保留上海历史文脉的同时,也要面向未来,考虑为后代子孙留下怎样的城市记忆。

【场外连线】

“苏州河两岸步道贯通工程,不要改变曲折蜿蜒的岸线纹理,否则就无趣了。”家住毗邻苏州河、黄浦江口处河滨大楼的张捷,3年前正是因为喜欢“一江一河”的风光才搬到这里。家门前苏州河河岸步道建好后,他每周都会约朋友沿河夜跑。

从四川北路桥出发,沿步道一路向西,有些地方窄到不足半米,有些地方要上下台阶,还有些地方晚上根本看不清脚下的路——尽管如此,张捷仍然认为这是苏州河最具魅力的地方:“这让苏州河显得生动,一侧头还能看见历史建筑。”他希望苏州河岸线贯通不要打破原有的曲折甚至零碎:“保留这份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的岸线纹理。”

不过,张捷夜跑前不敢喝水,因为“在苏州河岸找厕所实在太难了,几公里才一个。”可供遮挡的休憩空间也欠奉,遇上雷雨连个躲避处都没有,此外还缺乏供轮椅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除了承载各种功能,最重要的还是服务于人。”

让公共空间留住城市记忆

“一个生命体、有机体是有记忆的,上海这座城市当然有自己的记忆。”在吴榕美、周锋、马建勋等87位政协委员联署提交的提案《关于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建议》中写到,作为近代中国工业的发祥地,上海拥有大量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不仅是工业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代中国人的‘乡愁’,仅英雄金笔就有约6亿中国人用过。”

“申请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要看是否具有代表性,更要看如今的保护现状。上海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朱光代表直言。吴榕美曾前往苏州河沿岸一家有着标志性烟囱的企业调查,空关厂房外,看门人竟问吴榕美一行:“你们也是来收废品的?”他们建议,将工业遗产的布局设计和再利用增设入市规土局的《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定位“一江一河”公共空间中工业遗产的人文特色。

刘毛伢、伍爱群、史和平委员则提出,充分利用沿河深厚而丰富的红色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传统历史建筑,讲好故事,做好码头趸船集市的开发等,实现绿化、公共艺术、休闲商业融合。

公共空间要美观,也要体贴

入夜后的浦江,不仅有两岸璀璨灯火,江上船帆点点,更有穿梭两岸步行、骑车的市民。城市公共空间,因为人的加入方显灵动。

在不少代表委员眼中,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要美观,更要宜人。“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的综合开发建设定位要与黄浦江两岸错位,避免雷同。”在凤懋伦等委员眼中,“九曲十八湾”的苏州河,河窄、湾紧、桥多、楼密、路近。他们建议,要通过市级层面顶层设计避免苏州河沿岸6个区“各吹各的调”,各类设施应早研究早布局,以免造成风格迥异、不配套再来“翻烧饼”重复建设。

“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既需要‘一江一河’两岸贯通那样的标志性大工程,也需要微更新提升与市民日常生活更休戚相关的各类公共空间品质。”马新华代表针对城市公共空间“亲切宜人”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主要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步行风雨廊,开发公共空间中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更新之后,还要长效精细治理

浦江两岸的人行步道,不时有电动车呼啸而过;禁止携带宠物进入的区域,不时能踩到无人清理的大便……

“滨江公共空间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公共空间。”陈丹燕代表自2017年开始关心并跟踪滨江岸线,她认为管理和维护是更重要的工作,但目前没有部门能够统筹各区执行精细化管理。她建议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建立完备的法规规范,通过市政府协调各区和各部门,为滨江统一管理理清各种关系:“克服部门之间利益协调,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苏唯

代表畅谈中国之治 在医疗卫生领域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代表畅谈中国之治 让法治成为民营企业家最大"定心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