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城乡“跨界融合”?
摘要:上海的乡村,是超大城市的乡村。背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乡村应如何定位?承载哪些功能?城乡如何更好融合?
从清晨7时起,听闻了消息的百姓就开始陆陆续续赶往崇明陈家镇贝云路繁郁路口,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层,不少百姓自带“小马扎”,有的农村老人腿脚不方便,坐着轮椅、膝盖上盖着厚毯子也坚持要到现场看看。11时,活动开始,现场的挖掘机等施工设备同时开动,百姓的掌声经久不绝……两会会场内,市人大代表、崇明区委书记李政深情回忆了一个多月前轨交崇明线东滩站东端头井正式启动建设的场景:“百姓对轨交项目期盼已久,当天很多人穿戴一新,就像是家里办喜事。”
陆一摄
交通方式的改变不仅关系到出行是否便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地区的发展能级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未来,轨交崇明线将进一步打通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障碍,提升乡村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轨交崇明线项目只是个缩影。两会会场内,“乡村振兴”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念兹在兹的热词。如何在乡村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怎样使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代表委员们热烈建言献策。
如何进一步提升乡村功能
上海的乡村,是超大城市的乡村。背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乡村应如何定位?承载哪些功能?城乡如何更好融合?
“乡村振兴,是让上海更具魅力的宏大工程。上海的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方向,乡村功能不是简单的空间拼凑,而是跨界融合,要发挥乡村比较优势,将空间、生态、政策、乡愁‘变现’,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市人大代表、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告诉记者。市人大代表、青浦区朱家角镇万隆村书记张小弟也认为,上海的乡村振兴本质内涵是乡村现代化,是产业融合与百姓生产、生活融合引导下的就地城镇化推进进程,“应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农村,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农村,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农村”。
俯瞰朱家角
市人大代表王震告诉记者,城乡融合并不是“城市消灭乡村”,而应让城市和乡村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让城市拥有乡村的优美环境,让乡村拥有城市的公共配套水平。“目前,城乡之间在多方面存在差距,比如乡村的公共资源配置不足、社会发展滞后。建议进一步高效利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平移用地指标让零星土地集中起来产生更大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引导,让更多农民能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拥有股金收入。”
去年5月,上海市《关于切实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进一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若干意见》公布,到2022年本市将有约5万户农民实现相对集中居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上海推动1.28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今年将推进1.27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解决村庄“散、小、乱”等短板的关键,也是落实上海市2035总规、进一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充分释放乡村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进一步优化乡村功能。对这个热点问题,市人大代表张斌说,目前在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村庄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改造等工程也在同步开展,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建议将这些项目预算直接用于平移集中居住点的建设。
黄志俊摄
“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我到镇里、村里去听百姓意见,本以为大家会对资金保障的问题反映较多,没想到大家对宅基地确权登记方面的问题反映更多。”在人代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专题审议现场,市人大代表蔡雷英说,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农民需要将原来的宅基地放弃退出,但20多年来上海的农民宅基地登记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新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安置点尚未开展不动产登记工作,不利于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农民集中居住相关产权登记管理工作办法,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工作。”
针对农村土地规模化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民革上海市委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现有某些用地管理政策不符合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建议以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度和发展新型规模特色农业合作社为目标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宽农用地配套用房用途管制,如允许在设施农用地中配置部分办公、食宿用房,允许规模化农场的设施配套用房在使用中可兼容季节性采摘接待等功能,促进农产品直销。
如何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助推农业现代化,是乡村产业兴旺之基。
顾勤摄
在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方面,市人大代表施志琴建议梳理摸排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掌握全市农机、农机手、服务项目等数据,建立农机服务、调度管理信息平台。“可以探索开发‘滴滴农机’类APP,为‘有机户’和‘用机户’牵线搭桥,降低使用农机的成本,促进农机共享共用。”
2007年,松江开始探索推广家庭农场。市人大代表、松江泖港镇腰泾村家庭农场主李春风说,近年来家庭农场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经营者年龄普遍偏大、经营土地规模与劳动生产力不相适应、在发展中缺乏专业人才支撑等。“建议进一步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提高政策扶持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另外,建议鼓励家庭农场自主决定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以取得相应市场主体资格,实现多种经营方式、提高收入。”
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如何让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好比是‘老树根上发新枝’,既不能丢了农业这个‘老根’,又要通过产业创新使‘老根’长出‘新枝’。”市政协委员蔡友铭说,上海乡村振兴工作存一些问题,比如立足地域特色和自然禀赋培育的农村新业态较少,“新枝”还不够多。他建议,要加快完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统筹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建设,同时加快建设本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这些年,乡村“生态游”日益红火,不少生活在“钢筋丛林”中的人们会在周末、假期到乡村住民宿、吃农家菜,品味乡愁、享受郊野情趣。“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市人大代表张娣芳告诉记者,目前上海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基础接待服务设施不到位、管理服务水平待提高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结合上海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立上海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标准和评价管理办法,制定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引领乡村旅游规范化、品质化发展。
“浙江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值得借鉴。”张娣芳说,2017年6月,浙江省启动“万村景区化”建设,次月印发了《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与管理指南》及评定细则、管理办法,详细列举了A级景区村庄的创建标准,并以此为据全面开展A级景区村庄的申报及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何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这些年,村庄改造推进力度很大,但墙面白化、绿化、基础设施等都需要长期养护,以后墙皮脱落了、篱笆老化了,谁来修缮?资金从哪里来?”张小弟告诉记者,通过前些年的“五违四必”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行动,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后续长效管理费用较大,加重村级经济压力。“希望上级部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能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导向性给予扶持。”
黎军摄
市人大代表陈欢燕也提到,应建立市级层面的“造血帮扶”平台认定体系,对由集体经济组织全资或占绝大多数股权成立的、用于提升本地区村民资产性收入的平台型企业,应认定成为市级“造血帮扶”平台,市、区两级政府应通过税收减免、返还和贷款贴息等形式予以政策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保持常态长效,就要避免“政府干、群众看”,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农民参与振兴的过程,为农民谋实惠。“我们始终坚持在强化担当作为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委书记章曦告诉记者,比如农民建房方面,针对“农民想建的不能建、政府让建的农民不愿建”的问题,嘉定相关政策文件几易其稿、逐条研究,“小”到农户哪里摆放生产工具等问题都作了充分考虑,“细”到围墙高度等建筑风貌要素也作了详细规定,充分考虑农户生产生活实际需要。
市人大代表、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如果不吸引群众参与,就容易使“民心工程”变为“失心工程”。“松江注重听取群众意见,比如黄桥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推行之前我们对农民意愿进行了充分征询,风貌、户型设计都注意听取百姓呼声,村里还组织懂建筑、有责任心的村民对房屋建设质量各方面开展不间断的监督工作,确保造出来的房子是农民真正想要的房子。”
保持乡村振兴热度和力度的关键之一,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市人大代表周瑜说,农村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建议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养职业农民应该从农业大学的学生抓起,毕业后具备两年以上农业合作社工作经验者可获荣誉证书,凭此证书进行农业创业可向政府申请创业资金;在同一个合作社工作长达八至十年、且具备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者,可申请农业补助金。”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曹飞
题图来源:黎军摄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