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除了刷屏的“胞波”,中国外交还创造了这些暖心的词!
文|王嫱
当地时间1月1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内比都,开始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9年再次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2020年也是中缅建交70周年。
1月16日,缅甸首都内比都飘扬着中缅两国国旗。摄影|新华社记者王申
此次出访前,习近平在三家缅甸主流媒体《缅甸之光》、《镜报》、《缅甸环球新光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多次提到“胞波”。
缅甸当地报纸上刊登的中国领导人署名文章供图|李丰
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胞波”这个词,在缅语中,“胞波”意为一母同胞的兄弟。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缅甸语资深翻译家李谋告诉记者,习主席提到的“胞波”一词有历史传统,由缅语音译而来,最初指来到缅甸的华人,也收录进第一部缅英词典中,后约定俗成为中缅两国间、两国人民间的专属称谓。
除了胞波,缅文还有瑞苗、德佑、米瓦、葛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缅甸之光》《镜报》在缅文版的报道中,都用到了“瑞苗胞波”一词。“瑞苗”是亲戚之意,让“胞波”关系亲上加亲。
例如,2016年8月,昂山素季首次以缅甸国务资政身份访华。两国联合新闻稿有一句是“双方高度评价中缅‘胞波’情谊”。当时,缅甸缅文报纸在报道这一句时就用了“瑞苗胞波”一词。
笔者发现,缅甸对中国相关的称呼体现着两国深深的情谊。除了上文提到的“瑞苗胞波”,还有其他专指中国的词汇。
例如,2019年6月,第四届“胞波友谊日”筹委会主席虞有海在致辞时表示,缅甸称中国人为“德佑”,是因为缅甸人的样貌与中国人相似,“德佑”缅文字义即是一模一样之意。在缅甸,克钦民族称中国人为“米瓦”其意思则为“祖先”。阿昌掸民族称中国人为“葛旁”,也是“家族”的意思。“因此,缅甸人和中国人是同样、同种、同族的胞波兄弟。”
巴铁、中泰一家亲
笔者特意问了研究外交学的专家,用专门的词来形容与中国的友谊,当下似乎只有缅甸一家。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巴基斯坦称为“巴铁”,还有“中泰一家亲”等这样的说法,都是感情好到一定份儿上才行。
以巴铁为例,一开始只是中国军迷网友对巴基斯坦的友好称谓,意思是巴基斯坦跟中国是“铁哥们儿”和“铁杆朋友”。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进展顺利。
在2014年11月北京召开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以观察员身份前来参会的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称巴基斯坦(非APEC成员国)是中国的“铁杆朋友”。从此,“巴铁”这一说法在两国之间迅速流传开来。
2014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摄影|新华社记者丁林
而“中泰一家亲”,则是两国建交45年来的真实写照。泰国前国王的二女儿诗琳通公主带头坚持学习汉语近40年,1981年至2019年,她共访华48次,是名副其实的中泰友好使者。
在2020中国鼠年春节前夕,65岁的诗琳通公主还特意用毛笔字写下祝福“鼠兆丰年”。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泰一家亲’这样的说法是独一无二的。这说明,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泰中两国的感觉就像家人一样,双方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据悉,泰国大约有14%的人口是华人。在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群体中,泰国华侨华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居住国的社会地位高,对居住国的认同感较强,与居住国其他族群的融合程度较深,彼此关系也更和谐。
笔者希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愈来愈多的国家会创造专属于中国的友好词汇。届时,中国外交的“朋友圈”,也逐渐成为“亲友圈”。
参考资料:新华社、参考消息、人民网、光明日报、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范斯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