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除了雷同的高楼,百年后的上海还能有另一个外滩吗?委员建言为建筑风貌“把把关”
摘要:祝学军委员期望经过新时代建筑设计革命,让上海城乡优秀建筑层出不穷,惠及后代子孙。
“建筑传承历史,更将指向未来。仅仅保留保护这些所剩不多的历史建筑,显然是不够的。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应该严肃思考,通过建筑这一形式为后代留下什么?”今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大会发言上,祝学军委员期望经过新时代建筑设计革命,让上海城乡优秀建筑层出不穷,惠及后代子孙。
“建筑作为‘思想的容器’‘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传承文化、记录时代、展现风格的重要载体。”祝学军说,放眼全球,但凡历史文化名城,无不拥有可观可赏可读的建筑风貌。上海的外滩建筑群、邬达克建筑、石库门群落等讲述着上海迷人的城市风采。
近 40年来,上海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带来体量巨大的新建筑。“但无须讳言,放眼可见多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形态单一的密集建筑群,基本统一样式,一张图纸快速复制。”祝学军说,背后是对建筑艺术价值的忽视、建筑设计审核依据的缺失和评审把关的缺位。旨在对标卓越、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应当也完全可以继承上海有个性、有品位、有流派的建筑风格。
为此祝学军建议,新城开发、城市更新、微更新,都能根植建筑设计审美理念,重视建筑设计风貌的定位和整体把握,树起‘新海派’‘新江南’建筑的风貌标杆,衬托上海的城市品质和韵味。
针对现状,祝学军建议制定建筑形态审核管理规范,建立评审机制,明确主管部门权责。“区域建筑风貌总体规划确立‘大风格’,土地出让招标明确建筑风格‘小呼应’,审批主管部门组建评审委员会‘严管控’,把形态风貌作为公共建筑的审核基础条件。”而评审委员会可由审批主管部门和业界权威的建筑师、美术师、音乐家、工艺师组成,通过评审规则设计避免行政命令独断。
“白玉兰奖是上海建筑工程最高荣誉,但评选强调质量技术标准。”祝学军建议在上海设立建筑设计奖,树立建筑艺术正面标杆,停止形态丑、寿命短、翻建多的资源浪费式和环境破坏型建筑行为。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曹飞
题图来源:张海峰摄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