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11位政协委员给长江生态“开药方”市委书记现场回应
“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在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具体落实哪几个方面的工作?”1月10日,在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专题议政会中,南京市政协委员查志伟在发言结束前,向大会提出疑问。坐在他对面的,有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以及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等部门局长。
南京是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也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在长江大保护中肩负特殊职责和使命。
张敬华现场表示,2020年,长江南京段的入江支流要全达标、问题整改要到位、岸线要重新规划、产业转型要加快。
委员建议:摸排排污口、开放挖掘生态数据
去年启动的长江“生态眼”项目,是南京市打造的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性工程,南京市副市长霍慧萍介绍,“生态眼”融合了17个市级涉江部门、23个信息化系统,接入269个水质、空气质量等传感设备数据及891路监控视频,通过卫星影像、彩色夜视相机等物联网设备,动态采集各类生态环境数据。借助这个智能大脑,主管部门曾发现长江岸线湿地上非法布设渔网、违规搭建种植棚,并及时对其进行整改。
“未来,我们将在入江水质变化动态监控、岸线利用情况实时监测、生态环境污染科学预警上下功夫。”霍慧萍说。
霍慧萍的介绍,让现场11位南京市政协委员打开了话匣子。南京市政协委员、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院长钱雷认为,建议进一步摸清沿江包括入河排污口、工业企业、港口码头、风险源等底数。特别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入河排污口,应进一步运用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结合第三方力量,对解析结果补充核实。
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仁文则建议,引入先进的群智感知技术,加入移动终端等更多的感知终端,进行多方位感知,实时全方位监测长江南京段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突发事件。通过反演等手段,追踪和定位污染源。结合沿长江两岸的产业情况,总结环境污染发生的规律与趋势,制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总体方案。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人资环(城建)委副主任王霞建议,加强“生态眼”数据的开放利用。推进数据在科研单位、高校院所的融合利用,围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水体污染控制、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大气污染传输路径、二次污染物生成机理、PM2.5与O3协同治理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攻关行动,以数据的共享开放助推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
2020年要全面消除污水进入长江
对于查志伟等委员的疑问,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率先接过话茬。“南京长江生态修复中,最重要的是摸清长江南京段195公里范围内,到底有多少污染源、排污口。去年开始,我们利用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及人工实地调查,排查所有排污口,已经查到大概有3000多个不同形式的排污口。目前正在监测,之后会溯源,看看到底是工业、农业还是区域排放,整个工作大概要两年完成。”
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夹江而设的城市之一,拥有197公里长的长江岸线,占江苏省内长江岸线总长的28%。钱锋说,长江岸线的保护,要让生产型岸线逐渐退出,增加生态型岸线。例如南京鱼嘴到燕子矶的几十公里要打造成城市客厅,让南京市民享受到碧水、美丽、安全、活力长江。
而就“生态眼”的建设,钱锋认为,长江南京段有自然生态和城市生态,应该将南京所辖6000多平方公里都纳入到长江南京段的生态监测范围,使其在南京都市圈甚至长三角发挥作用。
“大家讲的问题很有针对性,研究得很深,我听了也很有收获。”张敬华聆听政协委员们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回应后表示。
对于委员提出的数据开放利用的问题,他认为,“生态眼”的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积,要建立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在数据标准、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
张敬华表示,2020年,南京将从4方面深化长江生态保护。首先,南京将把长江入江支流达标作为当务之急,“目前入江支流有28条大大小小的支流,2020年要全面消除污水进入长江。”其次,对于已经发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要整改到位。第三,南京长江二桥至长江三桥的“一江两岸”地区全长35公里,要重新进行岸线规划,做好工厂搬迁的规划。第四,长江岸线的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快落实。
“南京要把长江南京段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南京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长江大保护。”张敬华说。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