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汉字吃进嘴里是啥味?徽州“字豆糖”节前每天赶制六百斤
节日期间,大家喜欢的文字还是集中在‘福禄寿喜吉财旺’,都是寓意吉祥图个好彩头
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传统的徽州祁门人一遇喜事儿就离不开“咬文嚼字”,升学新婚是喜,逢年过节更是喜。“写上”祝福的“徽州字豆糖”是老祁门人基于文化与乡情的创造,也是各种喜事中不可缺席的糖果。那味道裹挟着黄豆芝麻和麦芽糖的香气,其中表达的“喜庆”、“长寿”、和“祝福”的意愿,让心里的滋味比嘴里的蜜糖更甜。临近春节,这里唯一的省级字豆糖技艺传承人金惠民还在厂里忙活,在他十几个小时不得闲的每一天里,都有六百斤徽州字豆糖从安徽黄山市祁门县洪村发往全国各地。
在徽州祁门,字豆糖里有最直白简单的祝福。受访者供图
囍吉旺福“咬文嚼字”的甜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家族里,难以为继、后继无人大概是多数非遗不得不面临的窘境。徽州字豆糖在多年前也位列“窘境”之中,但从正在创业期的汪镇华找到手艺人金惠民的那一刻,徽州字豆糖这一项非遗技艺的命运,出现了转折。
生于1953年的金惠民自打16岁开始,便跟在本家哥哥和老师傅们的后面学习制作字豆糖,这种看似其貌不扬的黄豆糖糕,其实包裹的是黑芝麻粉组成的笔画清晰的汉字,在祁门西部的村庄,每遇新年和婚宴都颇受欢迎。那些裹着“囍”、“福”、“旺”,硬币大小的糖果太喜庆了,村民们吃的就是这份儿直白又甜蜜的祝愿。
四字字豆糖在节前最受欢迎。受访者供图
然而制作字豆糖这门老手艺,一度已经载不动那些甜蜜的祝福。金惠民告诉新京报记者,在被汪镇华找到之前,因为手艺无法维系生计,自己已经在外打工两三年了,“当时比我老的师傅,还有和我同时期的师傅都不做这个了。突然有人找上门来,我心里其实很犯嘀咕。”
金惠民将信将疑,而且,他不敢相信真的还有年轻人想学习这门已经没什么市场的手艺;而“信”的部分,则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做了半辈子糖,我真心不愿意这门手艺失传。心里想着好不容易有人学,那就真心教教看”。
爆款非遗好的祝福都在字里行间
制作字豆糖必须得熬得住时间、耐得住性子,也需和时间赛跑。金惠民说,用大米熬制麦芽糖稀,需得耗时一天一夜,待糖稀成片状能出锅之时,便要进入到加倍紧张的状态里。
金惠民正在用麦芽糖稀和黄豆粉。受访者供图
在金惠民眼里,冬季是制作字豆糖最好的时节,“因为冬天天气冷,字豆糖容易成型”。可温度却是制约芝麻粉是否能与黄豆粉黏连的条件,手艺成熟的师傅,将字豆糖制作完成后切块,糖甚至还能留有余温。
而这其中有颇为复杂的步骤。首先糖稀需要分别与磨好的黄豆粉和黑芝麻粉和匀,制成粉团切成一块块小“剂子”后,便需以黄豆剂子为纸,以黑芝麻剂子为笔,将要制作的汉字按照笔画拆解,用黑面和黄面镶嵌组成汉字的大小部分,再像搭积木一般,搭好每一笔纹路,而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祝福,似乎也能在这手工操作下的一笔一画融进字里。
“汉字的笔画越多,制作起来就越复杂一些。”金惠民说,一般情况下,所有步骤都需要在半小时以内完成。
要做好一个汉字,就需要黄面和黑面排列组合,如同垒积木一般。受访者供图
本想回家待个五六天的金惠民,没想到一下子待了五六年。这些年里,他不仅教会了想以此创业的汪镇华,还在他创建的公司里带起了徒弟。
两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为了字豆糖技艺来到祁门,带火了这颗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糖果,也让金惠民的非遗手艺不再濒临失传。新京报记者从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金惠民也成为了字豆糖工艺唯一省级非遗传承人。
制作字豆糖。受访者供图
加班加点六百斤“祝愿”发全国
临近春节,汪镇华更忙了。他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每年从腊月开始到年根底下,是师傅们最闲不下来的时候。虽然公司配备了恒温的操作空间,有了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制作字豆糖的条件,可这种本身就是为农历新年准备的糖果,若是按照以往的生产节奏,完成订单还是很紧张,“所以基本上这段时间,师傅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多个小时以上。”汪镇华介绍,每天制作的字豆糖数量,已经达到600斤左右。
“节日期间,大家喜欢的文字其实还是集中在‘福禄寿喜吉财旺’这些字上,都是寓意吉祥,图个好彩头。”汪镇华说,现在除了自己经营的网店,公司也在为七八十家电商供货,曾经只在安徽祁门流传的字豆糖,如今已能发往全国各地。
带有美好寓意的字豆糖。受访者供图
在国内尤其是华北地区的许多地方,“二十三糖瓜粘”是小年里的年俗。在小年即将到来的头一天,金惠民忙碌在操作间里,熬着糖稀,和着粉团,时不时指教着徒弟,一遍又一遍拼凑着那些他拼凑了近一辈子的汉字。
金惠民跟记者说,那些步骤和手法早在脑海中生了根,能够回来继续以这项手艺为生是件太高兴的事儿,“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就想着能做一天是一天。我喜欢做字豆糖,多做一天,感觉就是赚得了一天的高兴和满足。”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
编辑张树婧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