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打造“自行车友好城市”

日期:01-16
征求意见稿枢纽

原标题:深圳将打造“自行车友好城市”

至2025年,深圳自行车交通分担率将达到10%以上。除此前已经披露的龙华-福田、龙华-南山跨区自行车道外,还将研究规划葵涌-大鹏、蛇口-留仙洞、福田-罗湖等多条跨区或跨片区自行车道。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研究(征求意见稿)》,透露深圳将通过实施五大策略,从网络重构、增加停放设施供给、保障骑行及停放安全、引导自行车种类及服务多元化、政策协同等多方面,引导自行车交通发展,打造“自行车友好城市”。市民可通过市交通局官方网站查询征求意见稿详情,并自即日起至2020年2月13日24:00时,通过网络留言、电子邮件、信件等方式提出建议和意见。

至2035年自行车交通分担率达15%以上

目前深圳自行车出行分担率约为8%。除自行车外,全市还有电动两轮车共计约350万辆(其中外卖、快递等民生行业约20-30万辆),原特区外占70%,车辆日平均骑行次数约为1.9次。总体上,深圳自行车发展环境滞后于城市发展。截至2018年底,深圳自行车道1440公里,约占道路里程(不含高快速路)的11.2%,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其中人非共板无隔离自行车道占比超过80%。此外,自行车停放设施有所不足。

分析认为,在0.5-5公里出行范围内,自行车交通优势明显。未来,随着轨道延长和生活工作方式改变,深圳自行车出行需求还将有较明显增长。深圳亟需调整发展政策,着力构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高品质自行车交通系统,将深圳打造为“自行车友好城市”。

征求意见稿提出,深圳自行车交通发展目标包括至2025年实现自行车交通分担率10%以上,设置自行车道的道路占比(除高快路外)30%以上,设置物理隔离的自行车道长度占自行车道总长度的比例提升至30%以上,轨道站点出入口及公交站50米范围内自行车停放点覆盖率不低于70%等。而到2035年,上述数字将分别进一步提升至15%、50%、50%、90%以上。同时,深圳将形成出台完整的自行车交通管理法规,制定完善的自行车交通规划和相关计划。

广深高速公路桥下设置高架自行车道

征求意见稿提出,为推动自行车发展,将给予自行车和其他交通方式平等的路权保障,因地制宜恢复自行车路权,逐步形成由“主廊道+连通道+休闲道”组成的自行车网络体系。通过压缩机动车通行空间、压缩机动车路侧停车空间、鼓励结合建筑物退线空间、利用富余绿化带资源或慢行空间等多种方式,恢复自行车路权。

全市将构建跨区或跨片区自行车通勤系统,并兼顾休闲健身、体育竞赛等需求,逐步形成自行车骨架网,吸引中等距离小汽车出行转向自行车。除加快推进龙华-福田、龙华-南山跨区自行车道试点建设外,还将开展葵涌-大鹏、蛇口-留仙洞、福田-罗湖等跨区或跨片区自行车道详细规划;结合广深高速公路改造契机,研究利用桥下空间打造高架自行车通道。远期,深圳将形成由6条自行车快速路(独立新建)和12条干线主廊道(道路两侧改造)组成的自行车“骨架网”,共计393公里。

此外,将打造“连山通海、穿城达园”的自行车休闲道,满足健身、旅游、赛事等多样化骑行需求。规划建设滨海旅游公路、环龙华绿道、光明绿环、宝安山水核心圈等一批特色自行车旅游休闲路径。

多个综合交通枢纽拟建自行车停车场

征求意见稿透露,深圳将明确自行车在交叉口的通行规则,推动自行车信号系统建设,先行在深南大道、南山大道、宝安大道等自行车流量较大且有条件的主干道开展试点。制定与小汽车、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同等完善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投资等相关政策,鼓励多方参与,为自行车交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构建由“配建停车场+立体公共停车场+路侧停放点”组成的自行车停放设施供给体系。计划结合西丽枢纽、机场东枢纽、皇岗口岸枢纽、前海枢纽等综合交通枢纽,及清水河、蔡屋围、大运等轨道交通多线换乘站建设自行车停车场。

将研究推广绿色出行积分奖惩机制等符合深圳实际的自行车通勤激励政策,调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出行的积极性。

最高检:打击欠薪犯罪要注重协同合作发挥共治效应 主题展览、音乐货轮,在德国波恩“发现贝多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