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委员追办的提案,进展怎么样?
曹雪芹故居复建工程即将竣工;垃圾分类新规5月1日起实施;养老驿站越来越多;母婴室建设“指南”出台。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姝王俊张璐许雯)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这个磁器口路口东北角并不起眼的小院,是经文献档案考证及考古发掘证实的曹雪芹故居。再过2个月,随着曹雪芹故居复建工程竣工,一座原汁原味的清式三进四合院将在此落成,重新还原曹宅风貌。
这背后,离不开多年呼吁曹雪芹故居复建的市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的努力。
在700多名市政协委员中,像宋慰祖这样的委员还有不少,比如来自教育界别的委员魏崇新,12年前开始呼吁垃圾分类;来自妇联界别的委员常红岩、王以新,一直关注母婴室布建和养老问题。
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建言资政的重要载体。这几位委员围绕各自关注的问题,连续提交相关提案,在有关部门的努力和他们推动下,呼吁的问题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那么对于提案目前的办理结果,他们满意了吗?在政协北京市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委员们分别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
■“复建曹雪芹故居”
宋慰祖:将曹雪芹打造成北京“金名片”
宋慰祖对曹雪芹故居的关注,始于2006年。当时,民盟崇文区工委主委王金钟退休,卸任前将复建曹雪芹故居的事情嘱托给时任崇文区政协委员的宋慰祖。
宋慰祖
2006年,从老主委那儿接过接力棒的宋慰祖提交了第一份复建曹雪芹故居的建议。此后12年间,从崇文区政协委员到北京市人大代表,再到北京市政协委员,宋慰祖每年都会提出尽快重建曹雪芹故居的建议和提案。
他表示,虽然南方城市气候条件优越,但是北京可以挖掘自身优势,“比如北京的文化资源是最多的,博物馆、天文馆、地理馆、体育场馆等,这些都可以发掘。”
2010年,在宋慰祖连续提出复建建议的第5年,东城区政府将复建曹雪芹故居写入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两年后,2012年,曹雪芹故居土地规划落实,迈出复建之路的关键一步。
2019年1月23日,宋慰祖接到了东城区文委的电话。回想起一年前的那个瞬间,宋慰祖历历在目,“那天我刚刚结束政协北京市十三届二次会议回到家,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当天,曹雪芹故居复建工程正式启动,宋慰祖在启动仪式上铲起了奠基的第一锹土。
在宋慰祖看来,启动复建是政府、政协、专家多方努力的结果,并非靠一己之力,“能有今天这个结果,我是非常满意和兴奋的。对于未来,我感到责任更大了。”
今年,宋慰祖的提案依然与曹雪芹故居有关。
“复建之后,我们不能把它变成一个死文物。”他建议,以复建为契机,整合黄叶村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张家湾曹雪芹墓地等遗迹,构建曹雪芹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的平台,建立曹雪芹纪念馆,并融入中轴线申遗过程,将曹雪芹打造成北京这个全国文化中心靓丽的“金名片”。
■“垃圾处理”
魏崇新:垃圾分类还得加把力
市政协常委魏崇新是连任三届的政协委员。早在2008年首次当选市政协委员时,他就提交了关于垃圾处理的提案,呼吁理清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大思路,“这个提案基本涉及了垃圾处理的各个方面,垃圾分类、垃圾运输、焚烧厂建设等,所以被评为年度优秀提案。”魏崇新说,但是当年很多人并没有垃圾分类意识,负责提案办理的有关部门答复说,提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很好,推行中面临不少困难,有关部门会尽力推动。
魏崇新
五年后,魏崇新再次当选市政协委员,在2013年1月举行的政协北京市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他又提交了有关垃圾分类的提案,“这一次聚焦到了具体问题,比如当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倡导垃圾分类,一些小区设置了垃圾分类箱,但是收垃圾的车又把垃圾混到了一起。没有分类运输,就等于没有垃圾分类”。
魏崇新说,近年来垃圾分类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全国各大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都开始“破局”,今年5月1日起,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也将实施。但是就像治理随地吐痰一样,真正实行垃圾分类难度不小。所以今年他又提交了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建议。
“我的建议就是政府和市民两边都要做好,四个关键环节一个都不能缺”。他说,政府应当做好宣教工作,让每一个市民都清楚了解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从居民小区分类到运输到分类处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缺少一个环节就等于没有垃圾分类,“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制度和法制,必须有奖惩机制,奖惩并处,这样才能保证垃圾分类真正落地。我还建议让垃圾分类进入小学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垃圾分类习惯”。
魏崇新表示,“这些年提的有关垃圾分类的提案和建议,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也对我有所回应。从我个人调查情况看,推进落实还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垃圾分类还要加把力。我希望北京今年出台的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能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好”。
■“居家养老”
王以新:希望养老驿站能一直推进下去
委员王以新是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在培训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过程中,她逐步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经常去社区看病的老人。
王以新
2008年当选市政协委员后,王以新几乎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养老院,调研后她认为,居家养老最好满足两个条件:在老人的家门口有养老院,让老人有安全感;养老院附近应当有大医院,老人就医开药都方便。所以,2009年之后,在提交的分级诊疗、医联体等提案和建议中,她不断呼吁应当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养老服务机构。
2016年,王以新提交了《创新居家养老模式缓解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稳定发展冲突》提案,再度建议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并提出,由政府资助在社区建立2000平方米左右的养老站点,完善居住、娱乐、保健、康复、简单医疗等设施,实现“日托”和居住功能,“老人能在家门口住上养老院,既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又方便子女探访。”
去年,包括这一提案在内的10个提案荣获市政协“最具影响力优秀提案”奖。“提案中建议的内容正在逐步落实,这让我非常满意。”王以新说,这几年她看到越来越多的养老驿站陆续建成,有的就建在社区医院的旁边,方便老人开药就医,“每当路遇养老驿站,我都要拍照片存在手机里。”
提交提案后,市民政局、市卫健委等部门邀请她参与养老驿站的调研和评价。“在朝阳区、石景山区实际调研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我看到驿站活动特别丰富,有手工课,有合唱班,老人们生活得特别开心。由于养老驿站有助浴、助餐等服务,半失能老人也能得到贴心的照顾。”
王以新坦言,养老驿站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在建成区挖掘场地资源确实比较难。“我希望这项工作能一直推进下去,让更多的老人在温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母婴室建设”
常红岩:会继续促进母婴室普及率和标准化
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常红岩是两届政协委员,在履职过程中她发现,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建设仍有薄弱环节。
王以新
2016年1月,常红岩将“母婴室建设”的提案带上了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她建议,“在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室,并将促进推出母婴室建设标准。”
当年,该项提案获得了优秀提案。此后,常红岩密切跟进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的情况。“上演了连续剧,持续在提相关提案。”她笑称。
常红岩的提案逐步得到了回应。2016年,规划部门就牵头研究母婴室规范建设图集。随后,主责部门也明确了,卫健委牵头推进,协调其他部门做这件事。
2016年11月,原国家卫计委等10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推荐标准,并提出,到2018年年底,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配置率达到80%以上,这在机制上为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提供了保障。
2017年的北京政协会上,常红岩则把提案焦点放在了落实中,“建议将母婴室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中,落实规划层面拿出实际措施。”
“这三年越做越实,措施越来越具体。”常红岩称,让她感到满意的是,2018年底,北京市卫健委在召开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推进会。为了推动母婴室建设的规范与标准,北京出台了设计指导性图集,对母婴室面积、位置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不过,目前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建设普及率不高,首都机场和大型机场等前端窗口更重视母婴室建设,但公园、交通枢纽、商场建设等地普及率不高。
此外,标准化的落实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已经建成的母婴室设施,很多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比如消毒设施、座椅、操作台以及面积等,很多环境设计尚未达到要求。”常红岩说,“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继续上演连续剧,提出相关提案,促进母婴室建设的普及率和标准化”。
新京报记者王姝王俊张璐许雯
协作记者王贵彬王飞
编辑樊一婧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