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市郊小镇到开放“大枢纽”上海虹桥架起未来之桥
新华社上海1月14日电题:从市郊小镇到开放“大枢纽”上海虹桥架起未来之桥
新华社记者陆文军、王默玲
十年前,上海虹桥商务区挂牌成立,这86.6平方公里的土地,人们总习惯称它为“大虹桥”。十年后,伴随着《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的公布,“大虹桥”变得更“大”了。
拓展的面积、更高的定位。从虹桥镇,到虹桥开发区,再到虹桥商务区……几经变迁的虹桥,又将在新的历史坐标中,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联通海内外的“大枢纽”,“大虹桥”之“大”也见证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步伐。
会展溢出效应“大”:从这里“买全球、卖全球”
曾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吸睛无数,被称为最“靓”展品的古董车,却没有随着展会的闭幕驶离中国,而是开进了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进口汽车馆,“摇身一变”成为商品。
“留下来”成为越来越多海外参展商的选择,展品变商品、参展商变贸易商。上海虹桥商务区在持续承接并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同时,各种国际贸易平台在这里崛起,跨国投资贸易促进机构纷至沓来。此前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虹桥商务区要建设成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距离进博会举办场所不远的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经集中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种进口商品。阿根廷、白俄罗斯、瑞典、新西兰……在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和东浩兰生进口商品展销中心,这里集聚了不少国家馆和商会馆,这些场馆除了能展示交易,更成为所在国海外贸易的窗口。
目前,总计约40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机构已入驻或即将入驻虹桥商务区,这些跨国贸易机构处于整个贸易产业链的塔尖,作为政策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汇聚点,又将为虹桥商务区的“国际化”增添不少软实力。
都市商业能级“大”:一流的产业、一流的生态
2019年12月16日,西昌成功发射了我国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已经完成。仰望北斗星,脚踏北斗园。在虹桥商务区的西边有一个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云集着60多家上下游企业,加速北斗导航产业领域技术成果转化。
不仅是高精度导航,人工智能、大数据、航空服务、大健康医疗……这些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三高”产业正在商务区内做大做强。
位于长宁区的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作为虹桥商务区内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海内外知名航空企业总部及关联企业、航空联盟及机构入驻,航空产业链中的高能级业务越来越多地在示范区内展开。虹桥品牌(商标)创新创业中心、国际文创电竞中心、虹桥长三角科创企业中心等一批特色园区也正在发挥着集聚效应,这些新动能的迅速成长稳步推动着经济转型发展。
产业的“纯度”愈高,人才的“浓度”也越高。目前虹桥商务区已有计划打造国际商务人才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加大专业性、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同时,5G网络技术的扩容优化、低碳绿色的生态打造、完善高质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等,都将与人才港一起把虹桥商务区培育成一棵“好梧桐”,以引“凤来栖”。
开放枢纽的磁力“大”:要素集聚、辐射广泛
虹桥之“大”与交通息息相关。“大枢纽”在带来客流与物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流与资金流,虹桥作为总部经济高地的存在感愈发凸显。
截至2019年12月初,虹桥商务区已吸引国内外具有总部功能的企业289家,包括罗氏、壳牌、蒂森克虏伯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以及2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入驻。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一,博世集团2011年就把中国总部落户在了虹桥商务区。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虽然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但虹桥的“地利”对其抵御外部挑战起到重要作用。
而这份“地利”,不仅是企业口中的交通便利,更在于身处虹桥,往东是东海边崛起的临港新片区,往西则是纵深长三角的广阔腹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5年,虹桥商务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不断提升。
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闵师林说:“虹桥商务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写好长三角一体化这篇大文章。”目前,商务区内总计约5.2万家企业中,长三角籍投资者投资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40%。虹桥商务区与长三角17个主要城市已建立全面合作对接,一批功能性平台如长三角电商中心、长三角会商旅文体示范区联动平台等,已开始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