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杭州来沪“取经”,被外地看好的基层治理“上海经验”到底是什么?

日期:01-14
海南

原标题:海南杭州来沪“取经”,被外地看好的基层治理“上海经验”到底是什么?

摘要:如何在党建引领的大框架下去确定小区事务的处理主体,留出足够的空间调动出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是外地看好“上海经验”的关键所在。

海南杭州来沪“取经”,被外地看好的基层治理“上海经验”到底是什么?

1月6日,上海虹桥天地的一家咖啡馆内,三位因业委会而认识的“异地网友”交流了4个小时。来者是海南省业委会协会的秘书长,此前他一直通过业委会交流平台关注上海业委会的发展,探索如何把上海业委会参与者所倡导的技术化、专业化、年轻化理念复制到海南。这样的考察并非个案。上个月,杭州团市委组团到上海走访交流,其中特别关切的点是基层治理的年轻化。而在上海青年业委会委员联谊会每月组织的交流沙龙上,时常有来自新疆、深圳等“远方的朋友”。

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到沪交流,都包含了其它城市对基层治理“上海经验”的认可,希望通过党建引领、专业化学习来推动治理队伍的年轻化和治理方法的规范化,强调用建设而非维权的思维介入基层事务。

曾几何时,很多地方的业委会参与者一度是以“维权者”的形象见诸媒体,以至于有的政府部门提到业委会,就和“搞事情”划上等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业委会参与者提出的“以建设思维介入小区事务,把能否实现房屋的保值增值衡量小区建设成效”的理念,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业委会价值观。

思路决定方法。当实现房屋保值增值成为小区治理的核心要义,专业化操作的理念也逐渐成为潮流。有数据可查,以呈现法律文库、案例分析为主的业委会学习平台“众蚁社区”的认证用户已达46.8万,平均每天有2.3万全国各地的小区事务参与者登录这个平台查阅各种专业文件、法律法规。可见,民间自发的学习“需求”已然非常旺盛,而技术的加持又让专业化学习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可能。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业委会作为民间组织,其要务是代表小区业主利益,反映业主的意愿和要求,监督物业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所以,学习首先解决的是治理理念与技能的更新,但作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这些“专业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出效果,还和当地的基层治理体系密切相关。毕竟,业委会在处理小区具体事务的过程中,涉及与居委会、物业的关系协调。所以,留给自治组织多大的治理空间,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十分重视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现在,全国各地也都在因地制宜地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方法和路径,而在外省市交流者的眼中,上海各街道居民区党总支引导居委会、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的探索颇有特色——既体现了党的引领作用,又不干预业委会的具体工作,真正做到了“收放有度”。这和上海市政府这些年坚持推进“居委班子属地化原则”有关,正是由于居委会班子中先有了属地的居民、业主,才能够让有业主身份的居委会干部到业委会去“交叉任职”,发挥作用。

当然,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规模不同,基层治理所面对的社区民众的人员结构和认知水平也有差异,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但如何在党建引领的大框架下去确定小区事务的处理主体,留出足够的空间调动出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是外地看好“上海经验”的关键所在。

不过,在外地羡慕上海基层治理的专业、理性、精细之时,外地一些新探索也值得研究借鉴。比如深圳试点业主大会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首次明确了业主大会在物业管理领域的市场主体地位;又比如海南去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业主委员会协会,为该群体发声,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小区建设。上海也可以尝试做实业主大会,赋予业主大会明确的身份,在小区公用设施的经营、公共收益的分配上做到“权责明确”,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效果或许会更好。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海燕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朱瓅

她提建议绝不提“外行话”,他对老房子“放不下”,他们都是哪些代表委员? 韩国瑜回高雄上班 向市民道歉:没能陪着大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