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集团化办学 “同步优质”关键在师资

日期:01-14

原标题:代表热议集团化办学“同步优质”关键在师资

新京报讯(记者方怡君)“推进中学校区域集团化办学”被写进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里。实际上,北京部分城区已经探索集团化办学多年。作为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复杂系统工程,集团化办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规划?集团成员校间怎样联动以促进“同步优质”?今年北京“两会”期间,“集团化办学“成为多位代表热议的话题。

师资是撬动“同步优质”的关键

通过集团化办学的方式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发展,不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北京中小学探索集团化办学已数年。根据北京市教委的最新数据,去年,北京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学校新增100所,其中城区16所,郊区84所。

集团化办学主要在哪些方面助力优质教育均衡?根据北京市教委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一文指出,主要通过促进优质均衡内场地设施资源、集团内课程教学资源、集团内干部教师交流等多个方面,实现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认为,集团化办学的“同步优质”,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师资撬动。

“理念的传递、课程的共享是很好实现的,但是实现这些的基础是要靠人、靠团队。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有周期的,需要持续地推进。”目前,陈恒华所在二十中教育集团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建设师资队伍,一是,从优质学校派出团队,二是,按照承办学校要求进行培养教师队伍。

他坦言,优质校自身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从管理角度来讲,会不会稀释中心学校资源?这些也值得探讨。”

记者了解到,基于普遍受学校关注的学校编制问题、跨校和跨区域任职的干部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北京也在探索适应集团化办学的需要的人员编制、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制度机制,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政策和条件支持。

集团化不是简单“挂个牌”办学标准要提升

集团化办学目前尚无上位法律依据,且由于区域差异、校际间的差异,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没有拿来即用的经验借鉴。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钟亚利认为,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挂个牌的问题。“这意味着,学校的办学标准要提升,对于教育价值的追求和目标也更高了。从某种程度上是提高了对学校办学的要求。”

集团是由不同学校组成的,每一个成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不同学校之间的文化融合需要一个紧密的组织架构进行推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建立起文化的共识,需要大家能够做到价值趋同是一大挑战。”

钟亚利表示,成员校既要有共同追求的使命价值,也要和而不同,不要限制学校自己的特色,将集团化发展与学校的多样化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是一所学校好的问题,而是所有学校都能同步发展,需要成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

钟亚利把集团化办学比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机车时代,由示范校带动普通薄弱学校,属于传统机车型;第二阶段是,动车时代,自带动力系统,既有车头(中心校)的带领,每一个车厢(成员校)也有自己的动力系统;第三个阶段,去中心化,“不是把中心校的作用和地位去掉,而是每个学校应该是立足学校自身发展,促进集团发展。每所成员校都是主体,而不是强调谁是中心。

建议加强评价机制允许成熟的成员校“独立”

在陈恒华看来,作为中心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有一定承载限度,不能无限制地扩充。“通过集团化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当被承办学校不断发展,走到良性发展轨道上,应该允许它独立出去,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核心校的压力。”

基于此,他建议,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发展进度,建立对成员校的评价机制,推动学校主动积极发展。”评价的内容可以从学校的教学理念、育人效果,以及进行集团化办学后,其管理方式方法对自身的针对性、匹配性,以及自身的发展和过去发展的变化等着手。“

陈恒华指出,集团化办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当老百姓不仅仅追求形式上均衡,更关注结果的均衡,对集团化办学的考验将越来越大。”他坦言,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个性化的,追求结果的相同是一种“奢望”还是“伪命题”,不同话语体系有不同的观点,这些都是未来集团化办学需要面对的挑战。

新京报记者方怡君校对张彦君

委员徐和谊:将新能源产业培育成首都高精尖产业重要力量 支持金融科技企业 西城今年拿出1.5亿元进行政策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