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捐赠发展迅速,须重视高校“新攸关群体”

日期:01-13
社交网络

原标题:教育捐赠发展迅速,须重视高校“新攸关群体”

近日,某世界顶尖高校正式公布了一则关于爱泼斯坦丑闻的报告,牵涉到该校的三位副校长。类似事件近年来频频成为新闻热点,反映了一个重要性日益凸显的问题,即有学者提出的高校“新攸关群体”问题。新攸关群体“与学校并非直接管理关系,组织形式上相对松散,却对学校的品牌声誉乃至安全稳定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新时代的规模、性质、力量都有显著的提升”,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校友、非全日制学生与继续教育学员、学生亲友、国内外教学科研合作伙伴、兼职或名誉性的学衔或委员会成员、捐赠者与冠名人,是高校新攸关群体较为典型的几类。虽然他们分别有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模式,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高校和这些新攸关群体的品牌和声誉会形成一个共同体。人以群分,人们往往会通过你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来判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机构。新攸关群体之间很在意其他人是否有资格成为其同类。比如,校友会在意其母校与谁合作,给谁名誉博士,接受谁的捐赠。捐赠人也会在意其他捐赠人是谁,名誉博士亦然。共担荣誉,但也会一损俱损,这加强了新攸关群体和高校形成的“品牌-声誉”关联的强度。这是新攸关群体具备高度攸关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交网络的普及应用,会放大新攸关群体对高校的攸关性。在社交网络上,新攸关群体不是静态的树状结构,而是不断变动的网状群体。其中不少人本身就是社交网络的著名用户。这些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富含“大V”的群体,通过快速变化的、纵横交错的社交网络相连接,信息和观点快速传播,会为高校带来陡然跳升的脉冲性影响。

捐赠者是有很大影响的一类新攸关群体。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较大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通过捐赠,捐赠者与高校建立连接,也增强了自己的声誉。不少捐赠者会积极地投入到与高校的互动中,强化自己的品牌。在这过程中,高校与其连接也日益加强。因此,“品牌-声誉关联”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教育捐赠在中国发展迅速,日益成为高校重要的经费来源。但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还较欠缺,因此,探索适合的相关制度是新时代中国高校制度创新一个急需关注的方面。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性质,要建立对捐赠者的选择标准,并有相应捐赠项目的设计。这其中都要包含价值观的成分,要与高校的价值主张和育人目标相匹配。这些规范和标准要清晰地传达给潜在的捐赠者。在对潜在捐赠者审核的过程中,要更全面地了解对方。双方要有良好的互动机制。总之,强化共识、扩大共享,建设基于多方位“锚点”之上的具备育人效果的共同体,或许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新攸关群体工作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和思路。

□宋德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王进雨校对柳宝庆

全国股转公司:2019年报披露适度降低创新层公司要求 “962120”非急救业务人员满负荷运转如何破解?政协委员这样建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