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冼玉清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在粤北大村举行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万千岭南人,精精神神,合成一大群,高声欢祝凯旋军……”慷慨激昂、不屈不服的《岭南凯旋歌》在韶关岭南大学旧址再度响起,迎来了岭大校友、有着“岭南才女”美誉的冼玉清先生诞辰125周年,也带来了华南教育历史新发现的消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的建设正稳步推进中。
图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暨岭大校友冼玉清先生纪念活动现场。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1月10日,追寻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纪念活动在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举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曾颖如,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天翼,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方为民,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的有关负责人,以及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欣、韶关学院和韶关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活动。
图为曾颖如、陈天翼、方为民、李欣等领导为活动启动仪式鸣锣。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韶关学院研学团队授旗仪式。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韶关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冼玉清绘画作品捐赠仪式。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冼玉清先生。她生前曾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即现在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照片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提供。)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在活动现场,先后举行了“为韶关学院研学团队授旗”、“为韶关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授牌”等仪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代表广东省参事室向大村赠送了珍藏的冼玉清书画高仿真作品供大村岭南大学和东吴大学办学历史展览使用,缅怀冼玉清抗日战争时期在大村岭大旧址烽火坚守教书育人,以此行动支持大村扶贫工作。当时在岭大就读的著名艺术家张悦楷的后人,专门授权大村抗日战争岭南大学教育历史展览使用张悦楷先生历史照片。活动现场还选取了一段旧铁轨,再现战时大村校园上下课的钟声历史音画。
冼玉清“现身”韶关岭大旧址
据了解,著名岭南女诗人、广东文献专家冼玉清先生,自幼立志救国,委身教育。自1924年在岭南大学毕业后,她一直留校任教。抗战期间,她不避艰辛,随校转徙,来韶教学生活。期间,她创作了《迁韶校中书事十首》,记录了抗战时期岭南大学迁址韶关浈江区犁市镇大村办学时期,师生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情景。抗战时期,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高等院校迁址粤北坚持办学,为粤港澳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后人留下许多彪炳史册的办学印记和宝贵精神财富。岭南辈有英雄出,就在1月10日,两位广东籍科学家黄旭华、曾庆存一同获得了201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就是在坪石华南教育艰难岁月中走出来的科学家,这是学有所成、科技救国的先师精神在新时代的有力体现。
图为冼玉清历史图片、作品展。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韶关学院师生朗唱冼玉清先生所作诗歌《岭南凯旋歌》。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活动当天恰逢岭大校友冼玉清先生诞辰125周年,在现场,韶关学院的师生们通过诗词鉴赏诵读、学唱《岭南凯旋歌》等形式,感受冼玉清先生敦品励学、高风亮节、热爱祖国、献身学坛的高尚品格。
韶关学院辅导员吴绀萍说:“今天的活动很好地传承了华南教育精神,让这段历史在新时代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华南教育历史又有新发现
抗战期间,岭南大学校本部从香港迁校于当时的曲江县(今韶关)仙人庙大村,师生们因陋就简,陆续在荒芜的山中新增建了礼堂、图书馆、饭堂、实验室、教职员工宿舍等。迁址韶关的岭南大学对礼堂仍冠以“康乐”(岭大曾在广州河南康乐村所设的永久校址)的名称——怀士堂,其余亦分别冠以康乐校区原房屋的名称,如格兰堂、马丁堂、爪哇堂、陆佑堂、哲生堂、荣光堂等,形象地体现“大村之岭南”亦“康乐的岭南”。新的校园被师生们称为“岭大村”。
图为怀士堂遗址。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岭大医院遗址。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岭大排球场遗址。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岭大校道遗址。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格兰堂遗址。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出来的当时师生的生活用品。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近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与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整理档案馆、图书馆、专业数据库、外国大学图书档案收藏、历史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人、村民口述等资料,初步找到岭南大学办学节点旧址的线索。在村镇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员和广东工业大学朱雪梅教授团队的协助下,考古队对当时岭大的整个校址范围进行了初步踏查,清理出当时的瓷烟斗、瓷碗、茶杯柄残片和玻璃瓶等生活用品,并在村民指认及反复的比对下,确定了怀士堂、格兰堂、岭大附中、岭大古井、茶楼、粮仓、医院、排球场、教师宿舍等办学节点旧址的具体位置。据大村村民指认,在大村附近的横岗山上,则是东吴大学的办学旧址。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中
图为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当地村民、韶关学院师生等自发参与布展活动。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1月9日,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当地村民自发参与活动布展工作。志愿者与村民们一起修整、清理研学基地路面,扎藩篱,树立展板、标识牌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纪念柱。
图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纪念柱。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据悉,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纪念柱附有冼玉清、李应林、司徒卫、黄本立、钟荣光等岭大杰出师生们的图片、人物简介、作品等,纪念柱底部还铺设了火车铁轨,重现当时仙人庙火车站的场景内容。纪念柱与背后的数棵百年香樟树相互辉映,一如近80年前的场景。
图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焕然一新。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标识牌吸引众人观看。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图为韶关学院师生进行研学活动。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现场可以看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焕然一新,就地取材而成的藩篱、标识牌等与周围的民居群、老樟树、杉树林等融为一体。在大村及附近的横岗山上,岭南大学、东吴大学的办学旧址前都树立了信息牌,吸引了师生们、村民们前来“朝圣”研学。“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词儿已经在村民之间口口相传。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朱雪梅表示:“目前,我们已经把岭南大学的各个办学旧址的位置基本确定了,整理了周围环境,树立了标识牌。下一步,将复原部分办学点,并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相关的文创产品、推出研学产品等,切实推动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的建设,一定能为传承先师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积极作用。”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欣谈到。
据了解,大村是省级贫困村,研学基地的建设将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发展致富产业,进一步造福当地农民,改善生活水平,对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