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造岛神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环球网报道记者凌妙]1月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本年度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5项。《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共同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其中,《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由中交集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通俗讲就是绞吸式挖泥船,即以“天鲸号”等为代表的“造岛神器”。
中交天航局总工程师顾明主持也见证了挖泥船的“中国制造”。他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能实现‘国轮国造’,是全体中国疏浚人的骄傲,是真正的扬眉吐气。”
从百年疏浚到“国轮国造”
1897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疏浚机构——海河工程局正式成立,120多年间,疏浚船近百年都是靠进口。挖泥船身价十分昂贵,比如1966年进口的“津航浚102”轮便花费了折合4吨黄金的高价。
然而,耗资巨大的“洋装备”却未必带来高效率。没有通晓装备技术原理的人才,最真实的使用参数往往都拿不到;不了解操作工艺的精髓,高价装备的使用潜能被严重束缚,甚至最初也不知道该何时更换挖泥绞刀……种种因为西方技术封锁而吃亏的故事难以尽述。
“如果没有疏浚船,就干不了航道疏通,港口进不了大船,国际贸易就不行”,面对百年的技术被动,顾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疏浚人也下定了决心:“必须自己干!”
“中国的船,必须我们自己造”!2001年,中交天航局成立了首个船体结构设计小组,主攻挖泥船船型开发,相继又成立了绞刀、泥泵、自动控制系统等专业研发小组。近二十年间,中国疏浚人不负使命,用西方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造价,造出了具备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疏浚挖泥船,“国轮国造”终成现实!
“天鲲号”倩影
展望“智能疏浚2.0”时代中国正领跑
2006年,中交天航局的“天狮”船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大型绞吸挖泥船,彻底打破了国外挖泥船的技术垄断。
中交天航局工程师对绞吸船绞刀进行测试
自“天狮”船起,“天牛”系列、“滨海”系列等一大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投产。2010年交付的“天鲸号”的疏浚能力位居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标志着我国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设计制造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们真正实现了智能疏浚1.0版,实现了在一个台车范围内的自动控制,即挖泥船的自动驾驶,这是世界首创。”顾明在谈及“天鲲号”时难掩骄傲之情:“我们正在研发智能疏浚2.0。”
除了智能化的国际领先优势,“天鲲号”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全球最强,输送能力世界第一,挖掘深度亚洲第一,挖掘系统能力居世界前列,真正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扬眉吐气”。
“天鲲号”智能疏浚系统测试
“以前不敢想的,现在敢想敢干了”
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国绞吸疏浚装备技术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关键技术领跑的跨越。“昔为今用,洋为中用”,顾明用八字金言来概括那一辈疏浚科研人的奋斗。如今,中国挖泥船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港珠澳大桥、长江口深水航道、上海洋山深水港、曹妃甸等重大建设工程,还遍布全球——非洲的苏丹、坦桑尼亚、肯尼亚、莫桑比克,欧洲的俄罗斯、乌克兰,亚洲的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哪里都有中国疏浚人的身影。
世界最大的疏浚工程技术实验室
中交天航局总工程师顾明带领技术团队攻关
随着中国疏浚挖泥船走向国际市场,中国疏浚人遇到了诸多陌生而复杂的地质水文环境,抑或是特殊的工程要求。“以前不敢想的,现在都敢想敢干了。”顾明及科研团队秉承着从理论到实验再到产品的应用科学研究规律,克服了多项技术难题,使得中国疏浚公司可以理直气壮地与西方对手一较高低。顾明自豪地说:“中国的挖泥船队是世界上最强的!”
如今,世界10大港口中有7座在中国,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够自主开展大规模吹填造陆和航道疏浚工程的国家之一。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