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长江白鲟悲剧,“禁渔”之外更需为鱼“安家”

日期:01-06
生态系统江河

原标题:避免长江白鲟悲剧,“禁渔”之外更需为鱼“安家”

在禁渔之外,更重要地是,在这个窗口期一步一步地修复生物的栖息地。

避免长江白鲟悲剧,“禁渔”之外更需为鱼“安家”

▲图片来源: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图集。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在线发表的一篇名为《白鲟的灭绝给长江生物保护留下了什么教训》的论文引发公众关注。论文中称,中国长江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预计在2005年-2010年时已灭绝。“长江白鲟”,当这个名字终于被大众所熟知时,竟是如此决然的告别。

与此同时,今年起,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将禁止生产性捕捞。令人遗憾的是,白鲟没有等到禁渔令,但长江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鱼类需要禁渔令的保护。禁渔令迟到了,但绝不能再缺席。

或许有公众不解:禁渔十年是不是太夸张了,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其实,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3至4年,10年禁渔,将为多数鱼类争取2至3个世代繁衍,缓解当下长江鱼少之困,也为长江江豚在内的许多旗舰物种的保护带来了希望,对于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来说,10年时间果真长吗?

我曾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树坤做过交流,他认为,保护一条大江,禁渔只是措施之一。更重要的是要保护江河的整体生态环境。

怎么保护?一是,保护水流与河床的连续性。经过千百年的演化,河床形成了高高低低的连续变化。水利工程如果进一步增多,上游来的泥沙到了水库里就停下来,水继续流,可再流到下游的水就是清水了。清水到下游还要继续冲刷下游的河床堤坝,这就会对河床的连续性造成破坏。

二是,保护生物的连续性。鱼类等水生动物在河床中是可以生存的,人为的截断之后,它们就难以生存。因为上游来的各种饵料随着泥沙的聚集,都沉积到水库里去了。下边的鱼类吃的东西少了,饵料少了,鱼就少了。

另外,鱼类产卵是要洄游的。夏天鱼要产卵,产卵靠什么呢?要靠水温来刺激。当水流处于某种流速,才能达到适合的水温了,鱼才开始产卵。鱼类的遗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性,很多水利设施的修建,水是冷水,鱼类接受的是冷水的刺激,到该产卵的时候不产卵,鱼类的繁殖就会受到影响。

一位多年关注长江水生态的专家说,我们在治理大江大河的生态环境时,常常是以景观为要素。但在国际上,治理江河更多的是以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原则。像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莱茵河,都不是强调景观的改变,而是对河流实施综合管理,恢复水的生态系统。

在长江三峡后续保护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沿江边不应有任何工程建设,但到目前为止,这项举措并没有很好地实施,这让当年提出这一目标的水生态专家十分遗憾。

当然,保护和发展总是一对矛盾的关系,过去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的时候,长江连同整个生态系统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牺牲。如今是时候将保护置于发展之前,落实十年禁渔,让哺育中华文明的长江好好休养生息了。而在禁渔之外,更重要地是,利用这个窗口期一步一步地修复生物的栖息地。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长江里的鱼需要什么样的栖息地?概括起来就是,河流必须得有蜿蜒,因为根据鱼类的生物习性,它要找水深的地方,水流速度比较小的弯道。河流湾湾的深水水潭,是鱼类的卧房,它们会在那里休息。白天鱼要去找食物、找吃的,到哪里去找呢?到水很浅,水流很急的地方。那里的水中会有上面冲来的带有营养物质食物,这样水流急的地方叫浅滩,就是鱼类的“食堂”了。通常而言,河湾里面水草比较茂密,鱼类产卵就要找到这样的河湾里。刚出生的小鱼体力很弱,也会在弯叉里面长大。那么,河湾就是鱼类的产房和育婴室了。

十年的时间不算短,靠江吃江的渔民要面对寻找新生活的挑战。十年的时间不算长,对于恢复一条大江的自然,我们还要从认识江河的生态系统,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综合管理水流域等多方面去努力,禁渔是其中重要的一步,但绝非全部。

□汪永晨(环保学者)

编辑孟然校对李世辉

聚焦西城区两会 “动批”多栋楼宇陆续改造亮相 聚焦东城区两会 东单体育中心将建1800平米标准冰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