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凝聚共识同心推动民企改革创新——来自中国民营经济年会的声音
来源:人民政协报
本报记者吴志红
在年会上,一批最具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受到表彰。张雷摄
2019年的冬至日(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民营企业改革发展领域的首个中央文件。《意见》的发布预示着民营企业大干一场的新航程已经起航。
在京举行的2019中国民营经济年会热议《意见》,凝聚共识,同心共谋民企新发展。
冬至阳生春又来。2019年的民营经济正如这节气中的冬至,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困难很多,然而,冬至又何尝不是在孕育春天的种子?!
2019年的冬至日(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民营企业改革发展领域的首个中央文件。
《意见》发布后一个星期(2019年12月30日),由全国工商联指导、中华工商时报社主办的以“制度中国:新中国新时代新民企”为主题的2019中国民营经济年会在京举行,来自工商联、民营企业、学者等方面的人士热议《意见》,凝聚共识,同心共谋民企新发展。
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场
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意见》强调,要“健全舆论引导和示范引领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引导,主动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
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兆前在会上指出,民营经济舆论环境的天空如果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民营经济的发展就能行稳致远。加强民营经济舆论环境建设与治理,也是民营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40年多年来,围绕民营经济发生过很多争论,例如,雇工人数“7个人还是8个人之争”、姓“社”姓“资”之争、姓“公”姓“私”之争、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之争、“国进民退”之争等等。
在李兆前看来,民营经济就是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成长起来的。在每一个发展的关口上,社会上总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营经济,要么质疑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增加民营企业家的不安全感;要么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谬论来抹黑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者把某家民营企业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影射到所在行业的所有企业,或者把企业家个人问题或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存在问题无限扩大……
“这些噪音和杂音,毒化了民营经济舆论环境,伤害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情感,不利于‘两个健康’,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李兆前说。
李兆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成就,严厉驳斥各种奇谈怪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并提出明确要求。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思想文化领域制度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持久关注。
“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文件的有关精神,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民营经济舆论环境建设。”李兆前说。
李兆前还寄语民营企业家,作为自己人,民营企业家要维护好自身形象,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上的实干家、新时代的奉献者;做员工眼中的好领导、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儿女眼中的好父辈、公众眼中的好榜样。
党建为民企改革创新添动力
如何发挥党建在中国特色现代民营企业制度中的作用,这是民企改革创新的一个全新课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畅谈了自己对民企党建的感悟。
叶青表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民营企业制度,要正确处理民营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实际明确党组织职能,建立规范运行流程和机制,特别要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管各个环节的职责,确保工作与企业运行有机衔接,发挥党组织把方向、凝人心的政治功能。
周海江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现代企业制度,要对其进行中国化改造,以“中国特色优势”弥补其不足。而“中国特色优势”对企业影响最大的,一是党的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红豆集团把“企业党建”和“社会责任”嵌入“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三位一体”制度得到广泛认同。
2012年3月,周海江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参加了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当年10月,中组部组织人员实地调查撰写了《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社会责任——红豆集团探索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与启示调研报告》,并发文向全国推广。2019年7月份,中组部也选用了红豆民企党建的案例再次向全国推广。
构建新财富观
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离不开构建新时代的财富观。努力回报社会,塑造富而有德、富而有爱、富而有责的良好形象,这是民企健康发展的应有之意。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陕西荣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贵禄表示,“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民营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0年,史贵禄回乡时发现,家乡老百姓依然艰难困苦。为了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精准扶贫的道路。扶贫需要大额的资金、人力物力,史贵禄毫不吝惜。他修路、建学校、发展扶贫产业,既有长远规划又有近期目标。2000年,他扶助的海则梁等3个乡人均收入不到500元,到2005年,海则梁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三个乡实现了脱贫。2018年底,有一个乡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了8万元,其余两个乡人均纯收入超过了4万元。目前,企业正在推进2016-2020年的扶贫规划,正发力农村工业化、规模化养殖和种植,建成2平方公里产业园等。
史贵禄表示,经过10多年的探索,荣民集团总结出以产业扶贫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为核心的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强的可复制性、辐射和带动性。
此外,他对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找准切入点,希望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推出一批扶贫项目,方便企业选择;二是加大对扶贫项目的金融政策扶持,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的热情;三是建议地方政府与企业探索共同设立扶贫基金的模式,实施定向扶持。
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以开办小鞋厂起家,一路走来,发展成为一家大型民企。2011年,张华荣到非洲投资,2015年,他投资埃塞俄比亚轻工业园,目前在埃塞俄比亚解决就业8000人,出口创汇占到埃塞俄比亚国家的65%,是该国解决就业最多、出口创汇最大的企业。
在年会上,张华荣感慨万千、回想40年前到今天,他说,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民营企业家成了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在家庭的经济收入方面,我很感恩国家。此外,我们还要告诉自己,记着用感恩的心为社会、为国家做事情。”
“十亿、百亿、千亿甚至万亿的财富,里面蕴藏着企业家的价值观。我是民营企业家,我很辛苦,但我很自豪。因为我收获的每一分钱都是靠解决就业、慢慢创造机会与员工分享的。”张华荣表示。
责任编辑: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