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2020年工作要点:推动100项制度创新

日期:01-02
临港

原标题:临港新片区2020年工作要点:推动100项制度创新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谋划“十四五”发展的关键之年,是上海实现“五个中心”既定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后第一个完整年度。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总的工作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上海市委八次全会精神,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以“五个重要”目标定位为统领,对照总体方案任务要求,全面推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综合保障跑出加速度,体现显示度,以实际行动开创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的新征程。

一、狠抓高水平开放,以“五个重要”目标定位统领改革创新工作

(一)构建最前沿的制度创新体系

围绕“五个重要”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制度创新核心驱动作用,用好国家、市两级层面赋予的自主改革创新优势,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政策定向创新,确保各项创新突破试点取得实效。

1、发布建设“五个重要”行动方案。深入研究“五个重要”战略目标、丰富内涵、具体要求和实现路径,并开展相关专项课题研究,上半年发布建设“五个重要”专项行动方案。

2、抓好制度创新策源。对标CPTPP、USMCA等国际最高水平贸易协定和新加坡、香港、迪拜、日本等国际高水平自贸园区,聚焦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数据快捷联通和税收制度等方面,抓准制度创新方向,推动100项制度创新和工作突破。

3、实现政策落地见效。全力推动《总体方案》《特殊支持政策》及“自动适用”的各项政策共176项任务尽快落地落实。上半年出台新片区金融、人才、土地、产业等方面政策实施细则,确保落地见效。推动国内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在新片区自动适用。

(二)构建最便利的营商环境体系

坚持一切服务围着市场主体转,为企业提供最贴心、最周到、最细致、最全面、最及时的服务,营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4、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推动新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服务中心等机构设置,完成1500多项事权承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完善建设项目一体化审批服务工作体系,探索一批事项取消或精简、一批事项快速办理和远程办理。

5、加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探索放宽外资准入、跨境资金流动、外籍人才出入境等体现新片区特色的“10+N”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落实《上海市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集聚企业外向发展的功能要素,为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提供重要跳板。

6、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加快组建法定赋权机构,加快建设一站式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争取上海国际商事法院、最高院国际商事法庭落户,争取亚太仲裁中心等20余家境外知名仲裁机构集聚。

(三)构建最管用的风险防控体系

依托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全面风险管理和重点领域监管结合、全生命周期实时风险监测与动态预警结合、联防联控协同联动的风险防控体系。

7、建立以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核心的风险防控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5G、大数据先进技术手段,聚焦“重点领域监管”“特殊领域监管”,推进各类数据互联互通共享,上半年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2.0版上线运行。

8、建立创新监管互动机制。聚焦跨境资金流动、跨境数据流动等重点风险场景,探索“沙盒监管”模式,实现制度创新的模拟验证功能。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监管能力,搭建和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互动平台,研究新片区先行先试的创新金融业务监管规则,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二、狠抓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出形象出功能

(四)全力构建前沿产业集群

加强产业精准招商,持续引进和培育高能级项目,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着力构建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9、加强产业精准招商。落实“四个一”投资促进服务机制,拓宽招商渠道、组织主题宣介,构建全员参与的大招商体系。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卡脖子”的核心环节,精准招引,加快构建核心产业的“四梁八柱”,签约项目投资规模不低于500亿元。

10、做大产业规模能级。推动盛美半导体、上飞装备、君实二期、聚力成半导体等制造实体项目和装备区检验检测园、信通院等研发项目开工,推动特斯拉、积塔、新昇等一批项目产能释放,加快民用航空“一谷一园”等项目落地,确保全年完成产业投资280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工业总产值1755亿元,同比增长35%。

11、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持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推进顶尖科学社区一期1.1平方公里全面开工。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区和国际数据港,创建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不少于20个创新研发、共性服务平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不少于100个,新开工研发载体面积120万平方米,培育和孵化不少于1000家企业。

(五)积极推动跨境金融集聚发展

加快引进集聚一批金融贸易龙头企业或项目落地,增强新片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12、加大金融机构集聚和载体建设。全年引入80到100家金融机构落户。加快西岛综合体、105金融总部地块实体项目落地,实现开工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引进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融资租赁、SPV、金融专业服务业机构、战略性基金或投资平台。推动金融要素市场建设,鼓励在新片区设立离岸业务平台。

13、开展跨境金融业务试点。依法合规开展跨境金融和离岸金融创新试点,研究探索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新片区内企业和非居民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和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跨境金融服务。加快推动跨境资金收付便利化,拓展离岸金融服务范围。

14、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扶持新片区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为重点产业项目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推动新片区创投产业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体系、供应链、航运金融等领域的创新试点,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新片区建设技术转移功能载体。试点区块链技术在跨境金融领域的应用案例。

(六)大力发展新型国际贸易

培育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增添贸易发展新动能,提高贸易发展质量和效益,拓展贸易发展新空间。

15、推动贸易重点功能平台建设。推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民营企业总部等功能机构集聚。推进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配件)建设。完善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临港新片区分站建设,年内落户数字贸易企业不少于30家。加快推进大宗商品、上海天然气定价中心等各类平台经济项目落地。

16、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升级。推进跨境数字贸易发展,鼓励跨境电商模式创新。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常态化运作,进一步扩大保税备货进口业务规模。拓展跨境电商一般出口模式,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前置等业务新模式。支持跨境电商在区内建立国际配送平台和海外仓,推进跨境电商示范区建设。

(七)加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

延续和完善区域既有功能业态,拓展和集聚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中转集拼等新业态、新动能,全力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封关验收和政策落地。

17、推动洋山特殊综保区实现封关验收。加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各围网区域的土地收储、实施建设,完成原洋山保税港区监管设施升级改造,确保8月底前围网区域具备封关验收条件,推动首期围网区域封关验收。开发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智能化监管设施建设。

18、深化区域功能拓展。引进一批高端加工制造企业,推动洋山加工制造业发展。吸引一批研发企业入驻,拓展洋山医疗设备研发产业功能,大力发展保税研发业务。扩大船用发动机跨港维修试点业务范围和规模,推进跨境维修规模化运作。完善洋山国际中转集拼服务平台功能,试点海运中转集拼货代模式。

19、培育高端航运产业。争取海关等部门支持,拓展航空物流功能,扩大航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范围,加快航空货站建设。争取金融监管部门支持,鼓励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功能型机构,开展航运指数衍生品、大宗商品交易等创新业务,吸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等机构集聚。

三、狠抓高能级城市规划建设,推动现代化新城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

(八)高起点编制统一规划体系

编制新片区第一个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的统一规划体系。

20、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坚持用好外脑、凝聚多方智慧、开门做规划,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开展3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和25项专项规划编制。加强战略目标、产业、空间、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各领域综合平衡,明确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年内基本完成规划纲要编制。

21、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及重点区域控规落地。配合市规划资源局4月底前完成上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果。开展特殊综合保税区、103社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研究。协同推进规划研究与重大项目导入,结合项目需求,提前开展原有规划适应性调整。

(九)着力完善城市功能

高标准建设城市市政配套项目,不断推进城市环境治理和景观提升改造,加快建设高品质商业、旅游集聚区,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22、构建便捷交通网络。配合市有关部门,推进沪通铁路、S3公路建设,争取市域铁路自贸区快线、浦东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大项目年内开工。全面实施两港大道快速化新改建工程,尽早开工新建两港大道西段,确保与S3公路同步建成。年内新开骨干道路40公里。聚焦重点区域,研究确定静态交通布局和管理机制。组建新片区交通服务公司,与常规公交错位发展定制公交和智能共享班车。配合重大项目,加强电力、燃气及分布式能源的配套,同步完善区域道路网络。

23、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临港自来水厂一期、“临港污水处理厂排海管工程等项目开工,产业区重大项目配套给水管线、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一阶段等项目上半年完工。启动骨干河道水系贯通建设,年内新开河道10公里。加快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景观绿化及水系建设,滴水湖环湖80米景观带工程桥梁上半年建成开放,二环城市公园改建工程桥梁基本完工。建设湿垃圾生化处理中心,推进生态廊道与公益林建设。

24、提供有温度的商文体旅服务。推动滴水湖中国名家主题雕塑园(暂名)“十一”前建成开放,影视工业4.0基地、环球艺术产业交易港、巴萨足球俱乐部等项目落地开工。举办元旦迎新跑、帆船运动等重大赛事活动。加快港城广场、陆家嘴临港广场的商业开发,与百联集团合作建设综合性商业中心,新增10家以上社区生鲜超市等商业网点。探索推动艺术品保税交易、艺术品第三方鉴定评估平台建设、体育赛事IP交易平台建设等新领域、新业态。

25、优化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保基本,开工建设8所公建配套学校和2个卫生服务中心,芦潮港镇级养老院、万祥文体中心、临港青少年活动中心年内开工。坚持提品质,争取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推进上海中学东校高中部建设,推动临港科技城、金桥临港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启动六院东院国际中心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在新片区开设民办医疗机构。

(十)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形成畅通高效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运行体系平台,提升社区管理能级和服务能级,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26、以5G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智慧城市建设。面向特定区域和行业,推进5G基础设施典型场景建设。在皇冠假日酒店、陆家嘴亚太运营中心、顶尖科学家社区、无人驾驶测试区以及重点企业智慧工厂,实现5G精准覆盖,开展5G商用示范。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新片区大数据中心,打通数据通道,强化数据的综合利用开发。

27、强化城市运行管理。升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建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提升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水平。

28、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技术支撑,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将安全生产、火灾防治与城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有机结合,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

29、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雪亮工程”和社区智能安防建设项目为着力点,高标准建设新片区综合管理体系,推动城市平安建设。打造提升“临港大学堂”,推进校区、社区、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加大居民自治和多元共治力度,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

四、狠抓高能效全方位服务,构建支撑新片区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

(十一)切实强化土地保障与管理

坚持土地高质量利用,资源高效率配置,合理提高土地使用强度,以高效的土地保障与过程管理,助力新片区建设。

30、加强土地收储与供应保障。聚焦103社区、105社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加大土地收储和供应力度,实现重点区域地块组团出让和复合开发。

31、实现土地全过程管理。实现土地征、转、拆、供、登记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全面展开标准地出让工作。加强投达产监管,健全产业用地转让管理机制,提高存量产业项目产出效益。加大对低效产业用地的处置管控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十二)将人才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完善人才引进服务保障,强化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新片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32、完善人才引进服务配套。上半年完成建设外籍高层次人才永居申办新机制,提高新片区内外籍华人申请永居便利性,试行口岸电子签证。探索外国人才商业化医疗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办理居住证期间子女入学问题,合理解决外籍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国际教育个性化需求。

33、保障人才住房需求。多渠道保障人才住房需求,鼓励符合要求的人才在新片区购买商品房,在优先选房购房方面提供最大便利。筹集社会闲置房源,年内计划新增各类保障房不低于3500套,满足新片区各类人才多层次租赁住房需求。

34、推进人才培育项目实施和发展平台搭建。建立国际化人才培训载体,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培育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建设临港新片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培育海外引智引才中转站,建立海外创新中心前沿阵地。优化整合临港新片区人才服务中心、出入境服务中心,建立新片区国际人才港。

(十三)加强管委会自身建设

35、强化制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半年内完成新片区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发布。加强财力保障,上半年协助市财政局出台临港新片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统计工作机制,建立覆盖新片区规划范围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单列工作机制。细化管委会与相关区的事权财权和工作界面。

3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树立鲜明选人用人导向,统筹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优化选人用人机制,通过注入源头活水,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发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引导和带领各级干部全身心、高效率投入工作,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责任编辑:祝加贝

北京人艺建院67年“头一回” 社招学员能否缓解人才断档 这国外长在北京用中文送出新年祝福 信息量很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