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彩虹”架两岸——川海大桥建设纪事

日期:01-02
湟水河青海

原标题:美丽“彩虹”架两岸——川海大桥建设纪事

从初春到隆冬,近三个寒暑;

832.8米长的桥梁,800多个日夜的建设;

200多名全国各地的工人,1656.7米长的桥面;

……

如今,这座承载着青海和甘肃两省人民期盼,连接青海“东大门”与甘肃“西大门”的川海大桥,2019年12月31日上午11时正式通车。此前,需要40分钟绕河而行的路程因一桥通途现在只需5分钟可达。

一座两岸人民盼了14年的桥,如今通车,将给大家的出行、交往、发展带来诸多可期的变化。

备受关注的民心桥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一河相隔,位于青海、西藏至甘肃兰州交通要道的咽喉位置。长期以来,两县区地缘相接、血脉相亲、文脉相连、经济相融。因此,川海大桥自立项起就备受两地人民的关注。

2005年,民和县提出建设川海大桥的战略构想,并积极争取省市地大力支持。由于当时的经济及其他各种原因所限,未能立项实行,却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份牵挂。

在民和县广播电视局工作的安刚是红古区海石湾镇人,28岁时来到民和县广播电视局工作。“今年是我在民和工作的第15个年头,大桥我也盼了15年。”安刚说。

民和县川口镇与红古区海石湾镇隔河相望,视觉上虽近在咫尺,但以前没有40分钟却无法抵达,不管是从川口到海石湾,还是从海石湾到川口,都得绕行109国道。

进入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民和与红古两地的交往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因工作、就学、生活往来于湟水河两岸。民和县三中教师李兰花在她的文章中写道:“甘肃的姑娘青海的小伙,你来我往间加深了情谊也结成了连理,民和的孩子在红古区上学,海石湾的朋友在川口镇工作……”这些人民群众平常生活的悄然变化,成为两地同城一体化进程的生动写照。

这个进程的步伐,在这条线路上从事运输工作的人感受最直接。“民和与红古自古以来结亲的很多,不少人都在另一方有亲戚,十年前大家多是在节假日走亲访友,近些年平时乘车的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的客运也由班车变成了城际公交,来满足人们增长的需求。”民和客运站副站长李忠业说。十多年前民和有过开往红古的班车,当时由私人经营,因为效益不好而取消,大约在2009年前后,又出现了“天津大发公交车”,但因票价高、线路欠佳、常超载等问题,也在几年后消失。两地群众就打“黑车”出行,单程20元/人也难以确保安全。

2018年12月,民和县恒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与兰州市红古区公共交通服务公司合作,分别提供12辆纯电动公交车和10辆班车大巴,开通了806路城际公交线路,民和调度员杨发金说:“每天早中晚高峰,公交车单趟乘车人数过百仍然供不应求。”川海大桥开通后,不但可以缩短行车时间,减少群众等车的时间,而且不用绕行109国道,避免了和大、重型车辆交错的风险。

凝心合作的共进桥

2017年3月,川海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加速了两地便捷交通的进程,也翻开了民和与红古两地桥梁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川海大桥起点位于民和县东垣北路与川垣五路交叉口,终点与红古区碳素厂路与红山路交叉口相接,路线建设长度1656.7米,其中桥梁长度832.8米,桥梁跨径组合为1-45米。

大桥位于川口镇以东约3千米处,连接109国道和川口至大河家(省界)路,在青海境内有部分道路引桥和1号、2号桥墩,由于两岸高差达70多米,在建设中要跨越马平高速和湟水河,受特殊地形的限制,大桥采用了现浇箱梁、连续钢构、预制T梁等复杂结构,140米的超大跨径主桥更是建设中的巨大挑战。因而T梁预制场、钢筋加工场、混凝土拌合站都设在了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

施工单位积极推行双标管理,打造品质工程,先后开展了如用于深基坑开挖防护施工的钢板桩围堰技术,用于高墩施工的悬臂爬模工艺,用于T梁预制的地埋式自动喷淋养生技术等30项微创新。有17项工艺工法在青海首次使用,其中自主研发并由青海省命名的“卵石地层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为全国首创。

“除了没有打隧道,基本所有的工法都用上了。”中交集团第二公路工程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胡焕猛介绍。31米宽的大桥,采用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还包含东西各3米宽的人行道,设计时速40千米/小时。在不到1千米的桥梁上,分部分项的工程近1000个,这次经历对从业25年参与过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他来说,也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虽然工程不大,但从开工起我们的压力就不小,不仅来自工程的难度,还源于两岸群众对工程的关心。”主桥钢构施工工人吴万兴告诉我们,每天两岸的山坡上都有很多群众围观,有的人搬着小马扎一坐就是一天,在这些“义务工程监督员”的督促下,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受群众关注的工程他几十年来首次遇到。

工程建设中对环保和民生的高标准,也对当地交通部门提出了高要求。民和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焦兴龙介绍,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对大桥周边的环境进行严格保护,并注重道路绿化,使大桥成为两岸一道新的绿色景观带。红古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冯维华说,由于施工区域涉及军管区、天然气管道、电力管线等一系列重要单位及设施的迁移和改造,从省到区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了工程有序推进。他说:“其中有很多困难都超出了预期,但为了两地群众的期盼,我们经过通力合作都攻克了,现在看来这是我们交通人的自豪,也是两省所有参与者的自豪。”

奔向繁荣的发展桥

对于湟水河两岸的人民来说,大桥不仅缩短了时间和路程,也带来了共谋发展、创造繁荣的机遇。

2018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兰州——西宁东部城市群发展规划》,部署了兰西城市群在2018年至2035年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为青海、甘肃两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进行了顶层设计。同位于国家“兰西城市群”发展主轴线上的核心区域和重要节点的民和、红古两地,有着更加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位置。这对身处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位置上的两县区意味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

在两岸人的心中,川海大桥不仅是在地理上连接两个区域的地标,也是增进互助共赢的催化剂。

从2017年起,两地联手在缉毒、治安、污染防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行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

至2019年,两县区文体旅游部门签订了《川海同城化文体旅游融合发展框架协议》,以深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培育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构建互动、互补、互惠的文体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两县区文体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通过确定建立行政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落实制度,以一对一专项合作机制,推进两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兰西城市带中实现一体化、同城化的发展目标。

2019年12月20日,中共兰州市红古区委党建脱贫攻坚教育实践基地在民和县揭牌。同日,青海省海东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青海省民和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在红古区揭牌,成为两省首创的跨省区县级共育共享的党建教育基地。通过党建教育共育共享合作,进一步深化两县区协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一体化、区域同城化,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当期盼化作现实,群众对省际生活方式也有了更多期许。买了车的海石湾人安刚,可以每天在川口吃完午饭,再去海石湾眯个午觉去上班;土生土长的民和人王军岭打算在海石湾也买个房子,方便孩子上学;民和隆治的村民寻思着用软梨和葵花“征服”甘肃人,红古马家台的农户也在想办法用砂地核桃和旱砂瓜吸引更多对岸的人来消费。

在新年到来之际,带着两地人民相近相亲的热切期盼川海大桥正式通车,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它承载着双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奔向共同繁荣发展的未来。(赵睿)

五百余人登岗什卡雪峰拥抱2020 政务要闻杏花岭区列整改清单 办民生实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