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麦秆作画 门头沟小村落靠艺术致富

日期:12-31

原标题:用麦秆作画门头沟小村落靠艺术致富

新京报讯(记者杨亦静)用田间废弃的小麦秸秆做“画纸”,用“烙铁”做“画笔”,古老的乡村民间艺术麦秸画精致生动。在门头沟的永定河畔,有一个曾为京西“一盆火”做出贡献的王平镇,这里的村民靠着小小的麦秆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村里增收,颇有神笔马良“点草成金”的意味。

用麦秆作画 门头沟小村落靠艺术致富

用小麦秸秆制作精致生动的麦秸画。新京报记者杨亦静摄

衰落的煤炭重镇

在西石古岩村的麦秸画工作室内,刘贵敏正在制作一幅“梅兰竹菊”中的“梅”,临近过年,寓意美好的手工麦秸画继续带领村里致富。

西石古岩村坐落于永定河畔的门头沟区王平镇,这里曾是京西煤炭挖掘的重镇。但近些年由于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原因,村里经济发展滞后,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

2016年,李静来到西石古岩村担任第一书记,她发现村里曾经有一批熟悉麦秸画制作的手工艺人,但并没有形成产业,只是村民当作闲暇时光的一种爱好,刘贵敏就是其中之一。

用麦秆作画 门头沟小村落靠艺术致富

刘贵敏正在制作麦秸画。受访者供图

在李静和村两委考察和论证后,决定重新将村里这一传统技艺拾起,发展麦秸画产业增收同时,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十七道工序将麦秆艺术化

说起麦秸画,大家并不熟悉,其实这是一种我国传统的文化技艺,源自草编艺术,成品是使用麦秸为原料做成的画,由此而得名,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

麦秸画制作的原材料很简单,只是农村常见的小麦秸秆,但制作起来工艺十分繁复,一件好的麦秸画作品需要花费手工艺人很长的时间。

成品麦秸画的颜色依然是麦秸的黄色,只是在烫染后,用深浅变化来描绘出不同的人、花、鸟等形象。正是因为原材料简单,画作色彩单一,麦秸画对制作的技术要求很高,手工艺人要通过图形的摆放、色彩的变化以及层次的堆叠让画作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用麦秆作画 门头沟小村落靠艺术致富

麦秸画的制作很复杂,需要十七道工序。受访者供图

刘贵敏介绍说,麦秸画的制作很复杂,需要制作者熟悉绘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而制作过程包括蒸煮、刮削、熏制、熨烫、漂白、剪切、烫色、拼接等十七道工序,在漫长又精细的制作后,惟妙惟肖的作品才能呈现在眼前。

一年多制作700多幅麦秸画

想到要帮助村里发展麦秸画产业,村第一书记李静的干劲儿很足,但这一项被“历史封存”的技艺,做起来没有那么容易。熟悉麦秸画制作的刘贵敏说,制作一幅作品,耗时需要几天到几十天,村里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并不多。

对于产业发展,村里人持质疑态度,已经很久没有人从事这一行业,对于销售情况如何,大家心里也没有底。

为了顺利发展麦秸画,李静到村民家中走访,动员大家加入麦秸画的制作中来,对于前期筹不到资金的问题,她也自掏腰包为村里购置了制作麦秸画需要的工具和原材料。

2017年中,村里的“麦秸画手工艺制作小组”正式成立。小组作画,从简单的花鸟鱼虫,到大幅的长城、天安门等图案制作了许多幅。刘贵敏说,动物和人物形象制作起来比植物难度大,“有一个细节没做好就不像了,图案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慢工出细活。”

用麦秆作画 门头沟小村落靠艺术致富

西石古岩村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献上的一幅麦秸画作。受访者供图

让制作小组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是那年十一后,西石古岩村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献上的一幅麦秸画作,这幅长2.5米、高1.5米的巨型画作上有长城、天坛、牡丹花、白鸽……各种象征祖国繁荣的元素构成了这幅画,这是小组的两个手工艺人,用24天的时间制作的。

“我以前就很喜欢画画、绣花、剪纸啊,爱捣鼓这一套,现在做这个麦秸画,正好把我这些爱好集合在一起了。”刘贵敏说,制作麦秸画,村里每天会给制作小组50元的工资。

年底为村民分红

经过一年的发展,村里的麦秸画创收了十余万元,像刘贵敏手头正在制作的梅兰竹菊系列,虽然属于比较小的画作,但由于人工制作过程复杂,单幅作品的售价也需要200余元。

村里制作的麦秸画获得了大家的认可,2018年下半年,镇里决定成立北京平西绿景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将西石古岩村的产业扩大至全镇,吸纳镇上16个村的99个低收入户。

到今年底,麦秸画小组共制作了700多幅作品,全部都是村里的手工艺人一根根、一剪剪、一针针做成的,今年共获得收益17万元,“镇上刚刚做好了计划,很快就会开分红大会,合作社的成员能拿着钱过个好年了。”

作为京西礼品的麦秸画还在制作中,通过麦秸画,西石古岩村不仅带动了全镇致富,还将麦秸画带到了门头沟的小学国学课堂上,使这种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新京报记者杨亦静编辑唐峥

校对陈荻雁

深慈联第二届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召开 我市召开学位建设专项督导自评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