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被遗忘的年画村 抢救出500种老年画

日期:12-30
年画雕版

原标题:黄河岸边被遗忘的年画村抢救出500种老年画

滑县木版画采用一种纹路细腻的梨木用来制作雕版,原木切割成30厘米宽的板材,通常是两块板材拼接为一张画面。雕刻一块板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雕好之后,还要经过检查、试印。因木材相对较软,不耐用,用上几年,就得重新刻或者更换新版。

新京报讯(记者王纪辛)“在过去,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村里家家户户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祭祀,腊月三十这天达到高潮,这个过程里,木板印制的各种年画、祖宗轴必不可少。”滑县年画传承人,慈周寨镇李方屯村的韩建峰告诉新京报记者,“李方屯村的木版画作坊就是这么兴起的,作坊以家族单位,男女老少都要参与制作,鼎盛的时候,方圆四五十里的村镇用的都是我们村的年画。很可惜,现在很少有人再做年画了。”

滑县木版年画中原文明的文化表情

豫北平原,黄河故道。始建于汉代的河南安阳市滑县李方屯村,地理位置处于河南东北部,与河南长垣市、山东东明县交界,交通发达,人口稠密。由于李方屯村地理位置处于古代“官道”附近,历史上,曾经是济南通往开封的主干道,这里形成了相对发达的商贸集市、手工加工业。

发展至今,李方屯村总人口1260余人,360余户,面积1402亩。自明代起,李方屯及其周边乡村就逐渐发展起印制木版画的手工作坊。其中,最知名的作坊是韩建峰祖辈创立的“同盛合”。据介绍,鼎盛时期,方圆四五十里的村镇都会到李方屯来购买年画,“同盛合”的木版画最远销往山海关一带。

黄河岸边被遗忘的年画村 抢救出500种老年画

同盛合的木版画。受访者供图

韩建峰是版画类别里25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据他介绍,“同盛合”所在的前李方屯村历史上曾经不属于河南。明清至民国时期,隶属于山东省东明县(原直隶大名府东明县),1948年划归河南省滑县,“到目前为止,如果查地方史志,李方屯的历史资料都得去山东档案馆。”韩建峰说。

在这片土地上,黄河河道的走向决定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黄河河道的变迁,昔日热闹的李方屯村逐渐变得落寞,成了典型的“三不管”村,年画村几乎被遗忘在豫北大地上。

令人庆幸地是,“遗忘”反而成了一种保护,传统文化在李方屯村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以原本的样貌留了下来。“这对研究黄河故道文化的演变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滑县木版年画,如今在研究黄河文化的学者眼中,甚至是中原大地一种失落的文明。

原生态版画题材多达500余种

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是民间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一大早,家里的女主人都会忙活起来。从这天开始,各种主题的年画陆续进入生活。

在李方屯村,至今仍保留有老胡同16条,明代古井两眼。重要遗址有文昌阁、关公庙、三官庙、碧霞宫等。李方屯村在2008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木刻版画”项目发源地。

年画在李方屯村民生活中仍属于居家必备。一些寓意吉祥的木板画尤其受人欢迎。据韩建峰介绍,经过抢救整理,目前挖掘出的版画题材有500余种。“大量的传统绘画题材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是纯粹原生态的。”

“滑县木版年画集中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关注并研究滑县木板年画的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张新词,统计了滑县年画的题材,“和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不同,滑县木版年画题材丰富,可以分为中堂神像类、宗亲族谱类、生活镜像类、文字花草类等几个大的类别。”“除了五行八作供奉的神像外,家族的族谱题材也在滑县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韩建峰的记忆里,每年腊月二十七,家族长者会在重要位置悬挂起木版印制的族谱。祭拜族谱不仅是自家大事,也是乡里乡亲相互拜年时的重要活动。

“滑县木版年画在春节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中原文明的文化表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张新词说。

棠梨木材质细腻适合雕刻人像细节

“滑县年画是先印后绘,而不是用彩色套版印刷,印好的墨线稿,再进行上色。”据介绍,印好墨线的年画固定在画框上,上色时,每人负责一样,负责描画人物面部的,只画面部,以流水线的方式完成。在染色技法上,有“涮色”、“平涂”、“晕染”等不同技法。

对比了其他地区的年画之后,张新词总结滑县木版年画的特点是,“画面构图饱满而有层次,线条勾勒强劲、有力,而且很有弹性,色彩对比强烈,表现力强,人物的动态、表情夸张、直白、简洁而传神,很有神韵,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始的生态美。”

滑县木版画的整体风格和制作工艺不无关系。一种纹路细腻的梨木用来制作雕版,原木切割成30厘米宽的板材,通常是两块板材拼接为一张画面。

黄河岸边被遗忘的年画村 抢救出500种老年画

木版年画的雕版。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雕刻一块板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雕好之后,还要经过检查、试印。“用棠梨木的好处是易于雕出细节。但是,这种木材相对较软,不耐用,用上几年,就得重新刻或者更换新版。”韩建峰说。

由于是作坊式生产年画,包括印制用的墨,也都是自制的。韩建峰告诉记者,制墨主要原料来自农村柴灶锅底堆积的烟灰,加入臭椿等树胶后制成墨。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每家作坊都会有“独家秘诀”。

“当时作坊之间有个规矩,同行之间不串门,为的就是保守加工秘密。”韩建峰告诉了记者其中一个小秘诀,“木板表面并不平整,出来的墨线会有虚实。为了使画面墨线饱满,在墨里加入浓度极稀的面粉浆糊,这样印制出来的墨线才是实的。”

现如今,除了传承人,李方屯村基本已没有人再制作木版年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古朴的年画也丧失了“用武之地”,甚至一度有不少雕版都被当做劈柴烧火了,年轻一代已经想象不出,自己生长的村子曾经拥有的辉煌。作为非遗传承人,韩建峰的工作放在了收集和抢救雕版上。他希望,随着滑县年画的发掘整理,最终能带动这个古老村庄的民俗特色旅游,让更多人感受中原文化。

新京报记者王纪辛

编辑穆祥桐校对李世辉

江西省纪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十六连丰”!2019粮食产量“好嗨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