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关心禁毒到关心西瓜猪肉这位第一书记角色转换有点快
新京报讯(记者景啸尘)三支渠村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巴音宝力格镇下辖的行政村,距镇政府有7公里远,土地盐碱化严重,农民弃地离乡外出打工者居多,村民普遍无固定收入。从2018年7月,原本在禁毒大队工作的刘勇担任村第一书记以来,为了帮助村民脱贫,他通过将西瓜种植规模化,将村内资源整合利用,成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从公安到扶贫攻坚
刘勇过去在乌拉特后旗公安局禁毒大队工作,成为“驻村第一书记”,难免让乡亲们觉得有点意外,可事实证明,他角色转换得非常快。刘勇告诉新京报记者,刚进村的时候,为了尽快担负起扶贫攻坚使命,他带着工作队成员在村两委成员的陪同下开始了对贫困户的挨家挨户走访。“那时候,甭管是屋檐下凉棚里还是葡萄架下,只要是能聊天的地方,我就拉着村里人谈”。村里风沙大,一天聊下来,身上全都是土。
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调研,刘勇很快了解并掌握了三支渠村的整体情况,初步确立了扶贫工作的思路和要点。在走访贫困户过程中,哪怕是家长里短的事情,刘勇都会认真地记录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进行总结和归纳,也靠着一次次访谈逐渐理清了头绪,找到了工作切入点。
刘勇与贫困户促膝谈话,了解生活情况及存在困难。受访者供图
据刘勇介绍,2018年8月中旬,村委换届工作如期开始,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村社领导聚在了一起。会上,面对全村群众,刘勇坦诚相对,“当时就告诉他们,我是来办实事的,你们的收入是否能增长,增长多少,就是我今后的工作目的和工作标准。反正我就一门心思希望大家共同把村里的事情办好。”
三支渠的西瓜带动当地脱贫
记者了解到,三支渠的土地以沙地居多,种植的西瓜品质其实比其它地方口感更好,可惜过去各家各户的西瓜都是散种的,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刘勇表示,“村里这么好吃的西瓜,明明是个能增收的项目,我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做起来。”
刘勇告诉记者,之前有大车来村里收西瓜,村民就开着四轮车到自己地里摘西瓜,装车的时候,贩卖西瓜的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标签贴一颗装一颗,不贴标签的就不要,“我当时一看标签,哪里的都有,唯独没有我们三支渠自己的,当时心里别提啥滋味了。”
“我们难道不能有自己的招牌和名字?”带着这个问题,刘勇带着工作队员咨询了相关部门,向旗委、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商标的事很快就定了下来。“等地里的西瓜用上咱自己的商标,每斤西瓜多卖二分钱不成问题吧?”
于是,2019年,三支渠村注册了西瓜种植产业合作社,集中进行了整合,今年种植了七百多亩西瓜。刘勇的思路是,初期加入了11户村民,以少数带动多数,将来逐渐把这个产业做起来,延长西瓜产业链条,拓展西瓜品牌效应。据当地人介绍,三支渠村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后,这里如今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依托地域优势和品牌优势,算是有了发展的长期基础, 2019年村里还举办了首届“三支渠西瓜狂欢节”,并在旗扶贫办的协调之下划拨50万扶贫资金建了冷鲜库和地磅,村里今后的农副产品收购销售方便了许多。
慰问贫困户,淳朴的笑容满满的收获。受访者供图
在刘勇的心中,群众的事情都是大事。2018年,贫困户张平和发展产业搞生猪喂养,眼瞅着生猪马上就要出栏,他本想每斤多卖几元钱给妻子治病,但当时却恰逢肉价低迷。
这些情况,刘勇都看在眼里。第二天一大早,刘勇汇报工作,看到当地有同事正准备上街采购,他提到要是能买上农村的粮食猪最好,价格高点都可以。“当时给我高兴坏了”,刘勇马上给全公安局所有可能有采购需求的单位打电话,一轮电话打完,六口生猪以高于市场两元的价格全部成交,张平和的困难也解决了。
刘勇表示,全村大半贫困户如今已实现稳定脱贫,还有11户是老弱病残社会保障兜底的贫困户,2018年底协调本地企业给他们每人入股,按照股金每年分红8%—10%,2019年初已经实现首次分红每人1200元。
新京报记者景啸尘
编辑穆祥桐校对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