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硒”字,撬动传统山货品牌

日期:12-25
高原农产品

原标题:一个“硒”字,撬动传统山货品牌

“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保健意识也强了,富硒农产品就进入了高端消费市场。”说这段话的,并不是商场的销售人员,而是来自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区内务工的农民。

“富硒西红柿、富硒红提葡萄还有富硒鸡蛋、富硒大蒜、富硒土豆、富硒油菜、富硒牛羊肉……”在种植示范园区常年务工的农民李索元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以前种地,都不知道啥是硒,这几年,通过种植富硒果蔬,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这含硒的土地里长出来的作物都是“宝贝”。

从纯粹的硒概念,到一批批硒产品与公众见面,如今,在田间地头,农民对“硒”从陌生到熟知;在企业市场,“硒”字号农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全面提升平安区富硒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打好富硒‘金招牌’,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及影响力升级是关键。”平安区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主任周起福说。

一个“硒”,为这片广袤的田野带来了强劲的新动力。手握“高原硒都”金字招牌,如何借势用力,让平安“高原、富硒、绿色、有机”的富硒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我们看到,其产业正在与品牌共同成长。

富硒农业,光有“硒”资源还不够

“农产品对硒的吸收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土壤富硒只意味着有利用潜力,富硒土壤生产出来的不一定是富硒产品。”省相关农业生态研究专家认为,发展富硒农业,需要通过水肥管理、使用土壤调理剂、品种优化等调控措施,活化土壤有效硒,提高农产品含硒量。

2015年,“80”后的撒拉族小伙韩忠祥创办了海东市仙草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全省首家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打造的高科技富硒金丝皇菊种植产业基地。

“我们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土壤中有效硒含量,进而提高作物含硒量,不仅能增强作物长势,还能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种植生产出名副其实的富硒农产品。”韩忠祥告诉记者:“田间种植的金丝皇菊刚刚过了采摘期,现在全部储藏在车间进行生产包装,尽管每朵金丝皇菊的价格要比普通的高出近三成,但一直供不应求。”

“是因为金丝皇菊的品质好,所以价格略高吗?”记者问道。“不仅如此,我们的产品能够得到市场认可,还因为我们打出的是‘高原富硒’的品牌。”韩忠祥津津乐道:“经过检测含有硒的金丝皇菊很受消费者欢迎,在有限的土地上依靠产量增收太局限,只有‘人无我有’的特色品牌,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富硒’这个品牌可不是随便用的,我们在富硒的土地上种植燕麦,再将含有硒的燕麦作为饲料进行养殖,通过科学、规范管理,养殖场的生猪和猪肉不仅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的检测和认定,也通过了人体所需要的‘硒’等微量元素的检测。”在合镇新庄村联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基地,负责人王胜江拿着一叠检测报告向记者介绍。随后,记者走进养殖场看到,卫生除菌的场房内配置了母猪限位栏、产床、保育床等养殖设备,采用了自动给料等既科学又环保的养殖技术。

在富硒的土地上,养殖业如何物以“硒”为贵?“标准和监管必须严格!”周起福告诉记者:“我们对于贴富硒标志的农产品要求非常严格,只有经过相关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硒含量,达标才可以贴标志。”

同时,硒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产品质量上的改良,更给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合作社通过采用免费提供仔猪和收购育肥猪的方式引导广大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使最终年出栏量达到2万头,养殖收入达到2600万元,带动养殖农户1000户,户均增收2万多元。

富含‘硒’元素后的畜产品市场售价比一般农产品高30%到50%,即使这样依然会供不应求,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王胜江感慨。

努力将“富硒地”变为“富裕地”

深冬时节,收获的大量马铃薯需要及时入窖储藏,记者在三合镇仲家村田宝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看到,一辆辆满载马铃薯的货车正在忙碌地运输着,负责人陈正邦一边清点数量,一边对记者说:“我从事马铃薯销售十几年了,没想到,如今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富硒马铃薯’能比市场价高出20%。估计储存的这些马铃薯,一个冬季就会销售一空。”

近年来,平安区重点发展富硒投入品、富硒农产品深加工、富硒功能性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品,并通过互联网+扶贫、富硒文化体验等营销策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难得机遇,全面提升平安区富硒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打好富硒“金招牌”,使更多企业与硒结缘。据统计,目前,全区已有24家从事富硒种养和加工企业生产的30多种富硒农产品畅销省内外,年产值达1.2亿元。富硒产业步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已有马铃薯种植基地、燕麦种植基地、苦荞麦种植基地、金丝皇菊种植基地、牛羊养殖基地、果蔬生产基地、油菜生产基地、大蒜种植基地……”平安区区长汪源来说:“在这些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打造富硒马铃薯产业链、富硒大蒜产业链、富硒燕麦产业链、富硒肉类产业链和富硒油菜产业链。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推进富硒产业开发。同时,不断提升富硒产品检测研发能力,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检测,确保富硒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富硒产品市场,稳定市场秩序,引导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平安区拥有富硒土壤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且与全国其他富硒区相比,具有富硒土壤面积较广,富硒地层较厚,无有害伴生物、无污染、无重金属残留,宜于开发利用等优点。2015年,首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富硒之乡”,享有“中国高原净土富硒区”“中国高原富硒养生区”和“高原硒都”的美誉。

为支撑富硒产业发展,2010年以来,平安区出台了一系列富硒产业开发管理政策和规划,成立了平安区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制定并颁布了《东部农业区农畜产品硒含量分类标准》,为强化富硒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中,平安区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批上规模、有影响力的富硒龙头企业集群的形成,成为“高原硒都”建设加速度的缩影。

找准支点,撬动新“硒”望

富硒产业,一边牵系农民增收,一边牵系人们健康需求,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平安区依托稀有的富硒资源正在迎来农业转型升级的又一个新的春天。

12月20日,记者在海东市中意富硒杂粮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生产包装富硒荞麦,厂外站满了前来参观学习的考察人员,公司负责人祁之福向大家介绍:“我们以种植富硒荞麦为主,年产量20万吨,年产值预计在700万至1000万左右。我们的富硒营养麦已检测出硒含量为0.044mg/kg……我们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除了建立运营公司,还整合现有资源,搭建起了产业协会、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展示展销、产业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打造‘青字号’的富硒农产品‘金招牌’。”

无疑,品牌是高质量的代名词,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如“高原硒都”的优秀品牌,不仅是补短板的需要,更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必然要求。

如何找准支点撬动新“硒”望?平安区积极实施“高原硒都”品牌战略,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专项用于富硒产业发展和宣传推介工作。成功举办了两届“高原硒都富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富硒产业招商引资暨产品推介会,中央电视台对平安富硒产业做了全方位报道,有力推进了富硒产业走出青海,走出高原,走向全国。

同时,依托高原旅游产业及富硒农产品资源,全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培训、研发、贸易、博览、休闲于一体的高原富硒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以生物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为突破口,重点培育扶持富硒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富硒功能性食品、富硒保健品等科技性龙头产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引进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入园集聚发展,形成富硒产品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推进富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积极培育一批新型富硒产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做精青藏高原富硒新品牌。

肉质丰厚、甘甜爽口的西甜瓜;脂肪均匀、不膻不腥的羊肉;色泽鲜艳、营养丰富的蔬菜……我们看到,从这片富硒的沃土中走出的“高原硒都”富硒品牌农畜产品,正在被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人们所认识和欢迎。(王颖)

航空运输新跨越 服务青海大发展 ——青海机场公司和西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800万、700万人次纪实 携手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建筑与中国信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