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攀岩: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
摘要:这项曾经小众的极限运动正逐渐“出圈”。
有15年攀岩生涯的“老岩友”阿文告诉记者:攀岩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人的战斗——“一上岩壁,这个世界就只有你了,发生任何事,你的退路只有自己。”
而如今,这项曾经小众的极限运动正逐渐“出圈”。2020年东京奥运会,攀岩将首次成为奥运项目。攀岩项目的培训、保障更专业,岩馆建设、推广更正规,赛事和举办地发展联系也更紧密。如今的阿文也不再一个人战斗:攀岩以外,他做定线员、设计支点、策划活动,成了攀岩运动多元化发展的亲历者。
近日,重庆奉节举办了2019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年度总决赛。首次入奥之际,记者走近了运动员、爱好者以及主办方。
小众到大众
阿文名叫黄周文,是国家级定线员、国内顶级高难度线路开放式攀爬难度与高度记录保持者,在圈内小有名气。2004年入行的他是中国攀岩事业从小众走向大众的亲历者。
阿文的攀岩生涯始自学校选修课,因为就读的成都理工大学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勘探、测绘等专业功夫都和攀岩相关。他回忆,那时的攀岩运动小众到全年只有一到两场比赛:一场相对重要的全国攀岩锦标赛,外加一场小型商业赛事。
他说,全国攀岩锦标赛第一名奖金3000元,靠攀岩维持生计完全不现实。那时很多参赛运动员是岩馆教练或老板,通过本职工作赚取差旅、比赛费用。
大学毕业后,阿文选择追逐梦想,在训练之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只要合法,能赚钱,我都会做”。然而上班和训练总要取舍:每天训练至少保证5-6个小时,“但要安稳、每个月固定领到工资,肯定没办法自由安排训练。”
阿文在接受赛后采访。
阿文早年的困境并非个例,攀岩这项在我国仅有30多年历史的新生项目,初期总是步履蹒跚。攀岩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告诉记者,早期的攀岩是登山运动的一个分支,真正引入中国是1987年中国登山协会派遣登山运动员到日本学习。直到1995年,攀岩运动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次年国内首家商业性攀岩馆成立,攀岩运动才逐步向社会化发展。现在,已有两位中国攀岩选手取得奥运参赛资格,中国攀岩整体水平已在世界前列。
2016年8月,国际奥委会确定竞技攀岩成为2020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据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行业报告,“入奥效应”十分显著:2017年国内新增岩馆71家,新增指导员1182人,均大幅提升。赛事同样繁荣。阿文介绍,今年国内仅职业赛就将近10场,所有类型的攀岩比赛超过30场。“专业赛事、俱乐部赛事和群众性参与赛事结合,能带动更多群众基础,发掘优秀人才。”
对阿文来说,攀岩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他的攀岩事业注入了更多内涵。具备攀岩运动员身份之外,他还是设计攀岩线路的国家级定线员、攀岩支点品牌For Holds设计师、活动策划。一次回校,他大学时的恩师说他变得开朗了。他告诉记者,从单纯的攀岩者到体育产业从业者,攀岩已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
专业与爱好
全国冠军也会折戟沉沙,业余选手也能一鸣惊人——这是在野外的自然岩壁上。科班出身的年轻选手将相继涌现,散兵游勇的爱好者们再难有建树——这是在室内的人工岩壁上。记者采访发现,攀岩运动在两个维度上,似乎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
中国国家攀岩队队员瞿海滨解释,相比人工岩壁,自然岩壁有更多不确定性。圈内用“爆点”形容自然岩壁上被意外抓碎的岩石点,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可能前一位选手抓握没有问题,后一位选手就把它抓碎了。若爆点时另一只手恰好在向上攀爬,意外跌落不可避免。国家攀岩一级裁判吴勇奇说,再比如一个点本来是可以休息的,前一位选手把这个点抓碎了,后来的选手就没有休息地方。“可能本来喘口气还能爬10米,这样硬着头皮爬三五米就力竭了。”
瞿海滨在比赛中。
北方的花岗岩和南方的石灰岩亦有手感差异。吴勇奇介绍,北方花岗岩角度小,摩擦力大,没爬过的选手上去都不敢动,觉得没有点。南方的岩壁则各有不同,他有次去广西攀岩,摸着石头感觉像抓着一把刺一样,手疼得受不了,但当地的选手就很适应。
吴勇奇说,这次比赛预赛的近百名选手中,有近30名专业选手。然而进入决赛的24人中,专业选手只有10位。
然而在职业赛场——人工岩壁上,攀岩爱好者们想要有所建树将非常困难。黄周文说,业余选手可以将攀岩作为一生的爱好,但攀岩入奥后,这项运动的职业化和正规化是大势所趋,赛场上的也将涌现越来越多年轻的优秀选手。像自己当初那样,凭着爱好半路出家成为顶级选手将不再有机会。
自然岩壁和人工岩壁并不完全割裂,自然岩壁最好的运动员大多也是室内训练。瞿海滨说,室内训练让选手更强,自然岩壁让选手更有经验。年少成名的他从小接受针对性更强的室内训练,能力提升遇到瓶颈后,野外攀爬让他更好地体会细腻的技术动作。接受采访时,他告诉记者:“世界冠军一直是我追逐的成绩,今年冬训会全力备战明年年初的奥运资格赛,希望站上奥运舞台。”
推广在路上
攀岩运动的社会化推广正走入正轨。
更多地方开始关注攀岩项目的效益。因为这场赛事,重庆奉节又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瞿塘峡激荡了千古文人墨客诗情的江水如今缓缓流淌,历史名城和极限运动在这里交融。赛事主定线员谢卫成介绍,攀岩线路和岩壁上的石刻最近处只有3米。
奉节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潘万山介绍,旅游是奉节县的支柱行业,全县1/10从业人口创造了奉节约1/3的GDP。奉节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过程中,提出打造诗歌朝圣、极限体育等6大旅游目的地,已经举办了三届自行车挑战赛。未来,这里将组建攀岩俱乐部,开发攀岩的专题旅游。
攀岩线路和岩壁上的石刻最近处只有3米。
有的青少年通过课外训练走向职业,有的将其视为终身爱好。年仅14岁的田润嘉第一次参加自然岩壁赛事,决赛排名进入前10。他来自北京的一家攀岩馆,一起训练的同龄人在这个年纪开始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进入国家集训队成为职业运动员,有人不放弃文化课学习,将攀岩视作终身爱好。
田润嘉最初接触攀岩还是去上课外班的路上,在商场的攀岩馆爱上这项运动,后来被教练看中。成绩优异的他告诉记者,他和父母商量过未来规划,最终选择了“出路比较多”的文化课学习。要出成绩必须加大训练量,但他终究是一周两练,与选择攀岩的同龄人每天训练比,差距会慢慢拉开。
攀岩选手和岩壁摄影师。
很多攀岩者告诉记者,大众对攀岩还存在一定误解,认为这是一项危险运动。其实规范操作的室内攀岩安全性很高。线路难度也差异巨大:最简单的线路就像爬楼梯,对普通人也没有门槛。有教练透露,他们授课时往往不急于提升训练难度,培养兴趣是推广攀岩运动的关键。我们期待,这项运动的普及能使更多普通人从课堂、办公室走进野外或攀岩馆,培养终身体育爱好。
栏目主编:樊江洪文字编辑:樊江洪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苏唯
本文图片摄影:赵忠军肖彤视频来源: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