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冬至”老佳节新过法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题:“冬至”老佳节新过法
新华社记者
12月22日是冬至节气。当天,在各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这个曾是“祭祖、团聚”的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拥有了文明和时尚的新因子。一些地方组织青年人跟老人一起包汤圆,听爷爷奶奶讲冬至故事。在老少同乐的氛围中,被高楼大厦隔离开的情感密切起来了,传统文化在温暖的家常话中得到普及与传播。
老少同乐包汤圆小学生送袜知感恩
冬至来临,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传统节日话冬至”活动。
记者许舜达了解到,老师为这次活动,特意请来了特殊嘉宾——孩子们的爷爷奶奶讲传统冬至习俗。爱听故事的一年级小朋友们兴奋极了,眼睛一眨不眨。孩子们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唱起了《数九歌》。
食堂工作人员抬着大桶,为10个班级的孩子们送来了热腾腾的汤圆,在寒冷的冬天温暖了孩子们的身心。
孩子们端着自己的小碗,感受着甜甜的“冬至味道”,并给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送上了袜子等小礼物,表达对这些平时为他们默默地付出的长辈的感恩与祝福。
在上海普陀区老干部活动中心,70余人四人分一组,围坐在方桌边,搓团、入馅,分工合作包汤圆。来自长征镇的马赛敏阿姨穿上了新买的红色唐装,“别看我们人多,但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会做手工汤圆了,还得靠我们这些老年人收拾‘残局’”。
汤圆做得火热,歌声也不绝于耳,“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一位老人自告奋勇上台演唱。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准备的新年台历颇具创意:台历打开,上半部分为空白宣纸,由擅长书法的老人写上“福”“寿”等祝福语,居民拿回家便可挂出。
来自北方的“90后”青年党员李巧珍说:“和老同志一起包汤圆,让我们年轻人更好地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拉近了两代人的距离。在团团圆圆、开开心心的老青结对中,进行了文化传承。”
当天,沪上一些售卖冬至食品的商铺前排起了长队。记者许东远在上海市第二食品商店淮海店看到,虽然天气寒冷,店内却是人头攒动。店员朱益寿介绍,现在市民过冬至不只限于吃一种食品。这几天饺子、汤圆、八宝粥、蹄髈等食品买的人都很多。家住闵行区的陈女士特地赶到淮海路买汤圆,“小时候住在附近,从小吃到大,虽然现在各式味道的汤圆很多,但还是喜欢这里的老味道。”
记者倪元锦从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了解到,所辖社区开展了“社区欢乐迎冬至”活动,发动志愿者为社区内的居民义务理发、义务诊疗、免探访独居老人活动,传递邻里间的关爱。年逾花甲的“为老服务探访团”成员宋建芳和丈夫张铁锁,为他们多年照顾的八旬独居空巢老人郭丽芬送去饺子。
传统佳节新过法“老字号”编盘扣寓吉祥
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中华老字号”老美华的盘扣制作匠人独具匠心,通过编饺子盘扣来迎接这一传统佳节。剪刀、镊子、顶针等工具在她们的手中灵活“舞动”。一小时后,一个个长相各异的饺子盘扣便大功告成。
盘扣源于中国古代的绳结技艺,是传统服饰的点睛之笔。如今,这一服饰元素与传统节日相融合,为传统佳节增添了新过法。
老美华津派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江艳十指联动,右手操作通电熨斗,左手食指和中指灵活摆弄着宽约一厘米的浅橘色布条,嵌入双面胶,添入铜丝,一并压制熨烫成盘扣的初始材料,随后几经弯曲折叠,盘成饺子的轮廓形状。
“我们根据传统节日设计不同的盘扣类型。针对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设计了粽子、玉兔、月饼盘扣。传统盘扣经设计改良,衍生出胸针、耳坠、项链、戒指、装饰画等创意产品。”江艳说。
天津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建设对记者宋瑞说,通过在传统节日开展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把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核无缝对接,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光彩。
寻常节令食品走俏皆因节日仪式感
和南方的汤圆一样,北方的饺子、麻花如今也是寻常食品,但仍无法挡住人们消费传统冬至食品的热情。
“现在吃饺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冬至吃饺子有仪式感。每年这时都是最忙碌的时间,高峰时还要排队。”哈尔滨一家饺子馆的经理杨洋告诉记者马晓成。
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徐燕青也兴奋地说,现在公司仓库已是满仓状态,物流发货量以及各大直营店门前的消费者车辆都有逐日增加的趋势,生产车间也已进入了全员高效率的生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