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一次走进社区后,人大代表为何尴尬
摘要:从2010年至今,代表联系社区已运行10年。
“以前对社区多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现在与居民面对面,听到那么多家长里短,那么多真实的声音,心中都会涌起一份为民建言的责任感。”
这是一位市人大代表走进社区的感受。自2010年人大代表联系社区制度建立后,这已成为代表倾听群众呼声、回应合理诉求的一座桥梁。
李贻明代表联系的是江浦路街道。居民跟他反映,公交站台的牌子换掉了,标识不清,看不懂。他把这个问题向区有关部门反映后,没过多久,站牌就改了。“很高兴,也很有成就感,更珍惜联系选民的机会了。”
但不是所有的百姓诉求一开始都能得到回应。按照代表法和《联系社区工作方案》,代表不直接处理问题。而群众向代表反映的,往往是亟待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许多代表反映,第一次进社区,收集了一些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然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那么快能得到解决。不少代表深有体会:第一次兴冲冲下社区,居民们说了不少问题,也如实反映上去,可之后没有什么回音。再次看到居民,无法应对、解释,就很尴尬。
这个情形很快有了转机。2014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大局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监督工作重点,为市代表开展联系活动确定活动主题。2014年上半年,以征求“城市顽症治理”意见建议为活动主题,583名市人大代表深入居村全面听取了人民群众对乱设摊、乱搭建、黑车、群租等城市“顽症”治理的意见建议,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341条。
2014年下半年,数百名代表带着一份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来到社区,去倾听与这部养老法规息息相关的老人群体的真实想法。调查范围覆盖17个区县5478名居民,被调查居民多为60岁以上老人。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立法是很神秘、遥远的东西。可这次,当代表把草案文本拿到老人们面前,他们一下子有了参与感、贴近感。这是市人大常委会首次探索将修法工作作为人大代表联系社区活动的重点听取内容。
从此以后,代表联系社区活动有了主题和内容,并很快从一个主题拓展成多个主题,取得较好的反响。
代表集中联系社区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从以前的街镇、村居委和少量社区居民,扩大到以社区居民为主和少量驻社区单位,再扩大到区镇人大代表、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街镇村居各方面群众共同参与。
从2010年至今,代表联系社区已运行10年,如今,市和区镇三级人大代表深入全市200多个街道乡镇的5000多个居(村)开展结对联系,做到每位代表都联系一个居(村)委,每个居(村)委都有代表联系,实现了“全覆盖网络”。各区人大常委会以注重实效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确保了组织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开展。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