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在残疾家庭的她当了117名乡村残障儿童的“妈妈”
5年来,王晓悦创办的康复中心共收残障儿童117名,让36名残障儿童走进普幼
新京报讯(记者杨亦静通讯员冉金洁)今年32岁的王晓悦是北京市平谷区七彩阳光康复中心的创办人,也是一群特殊孩子的“王妈妈”。5年来,王晓悦创办的康复中心共收残障儿童117名,让36名残障儿童走进普幼。在平谷区,有一批这样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默默地帮助残疾人。
王晓悦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平谷区残联供图
一群特殊孩子的“妈妈”
王晓悦出生在一个残疾人家庭,爸爸是残疾人,哥哥是重度精神残疾。从12岁起,她就尽心竭力照顾哥哥。特殊的经历让她懂得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重要性,也让她萌生了用自己的康复经验服务社会、帮助更多有智障孩子家庭的想法。
5年来,王晓悦创办的康复中心共收残障儿童117名,让36名残障儿童走进普幼。王晓悦立志让残障家庭重燃生活的希望,让残障孩子具备照顾自己的能力。2017年,王晓悦成立了七彩阳光志愿服务队,每逢周末,老师们便分组入户一对一甚至多对一进行指导。
随着康复中心逐渐步入正轨,王晓悦把时间都给了孩子们,却忽略了家人。面对爱人的埋怨,王晓悦只是拉着他走进教室。当他看到孩子们都扑过来围着妻子喊“妈妈”时,他终于明白了妻子常说的那句“一切付出都值得”。从此,王晓悦的爱人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爸爸”。
当好残疾人的“娘家人”
张占晶是平谷区熊儿寨乡的一名残疾人专职工作者。2011年,24岁的张占晶希望能为残疾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便主动申请到山区从事残疾人工作。“需要帮助随时找我”——这是张占晶的口头禅,每每见到残疾人,她都会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
张占晶为残疾人耐心解释政策。平谷区残联供图
熊儿寨乡老泉口村有一个四口之家,祖孙三代均为残疾人,父母因身有残疾而没有合适的工作,孩子也因智力残疾辍学在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占晶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区特教中心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她还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帮助解决了父母的就业难题。
魏家湾村82岁的张春凤老人本就是聋哑残疾人,两年前又因患中风导致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每天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张占晶了解情况后,及时联系了市残联评估适配员上门服务。市残联为张大妈配发轮椅后,她又到张大妈家中协助家属安装轮椅,并教会家属轮椅的使用方法及保养注意事项。张大妈的家属拉着她的手说:“我妈自从得病后从来没出过屋门,有了这个轮椅,我们就可以推她出去晒太阳了。”
每当残疾人遇到大事小情,她总会第一时间协调有关部门上门调解。大伙经常笑着说:“咱们谁有困难就去找小张,她是咱娘家人。”
杜绝“走后门”办残疾证
何剑慧是平谷区残联组联维权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平日里负责办理残疾人证。随着国家为残疾人出台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一些认识何剑慧的朋友希望托关系“走后门”,办张残疾人证,有的还想把残疾人证升级,但何剑慧一一回绝。何剑慧说,一张残疾人证是残疾人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核发残疾人证是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她有责任和义务让国家优惠政策惠及到残疾人身上。
何剑慧(左一)与医生入户评残。平谷区残联供图
对于一些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申请人,区残联开展绿色通道上门服务,邀请评残专家入户评残,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残疾人证,最大限度减轻残疾人家庭的负担。每次入户,何剑慧一天要走七八个乡镇(街道)、十五六户残疾人家庭。疲惫不堪的她看到残疾人生活的现状和渴望的眼神,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2019年,何剑慧上门办理残疾人证127个,并多次入户宣传各项扶残惠残政策、宣讲法律法规知识,以确保残疾人及时享受各项优惠政策,使便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新京报记者杨亦静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