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型作战支援力量,如何切实提升战力
摘要:有的防护服出现了明显破损,官兵还没进入现场就被判“阵亡”。
“工兵分队立即从东向西打通一条离化学厂爆炸核心区最近的路!”上海市某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场,几架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各类工程机械轰鸣声震耳欲聋。一场以作战支援力量为主角的体系融合式实兵实装演练正在展开。
“前方10米处发现白色固体,立即查证!”工兵中队迅速派出机器人展开搜爆工作,防化中队随后前去侦检,侦察和通信力量不断将实时画面传输回指挥车。
很快,对讲机传来处置成功的消息,武警上海总队机动一支队支队长于怀同非常欣慰:“这次演练相比一年前,不论是人员、装备还是各分队协同上,都要好许多。”
打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作战支援大队去年组建,上任之初,大队长顾小勇愁眉不展:“新型力量专业性强、小课目多,没有精干的教学组训骨干,要想抓好军事训练谈何容易?”
支队参谋部调研报告显示:机关参谋中仅2人懂专业,基层干部仅12人有相关专业任职经历,全支队专业骨干不足200人,熟悉精通工兵、防化、侦察等专业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面对这样的窘境,支队党委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带来的战斗力波动期,也是倒逼转型建设的加速期,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培养一批精专业、懂操作、能组训的人才。
为此,他们注重盘活现有资源,建立专业人才库,把懂专业、懂指挥的人才落实到指挥机构,把精作战、精任务的人才落实到关键位置,把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落实到对口岗位,把业务精通、施教灵活的骨干落实为专业教员。
他们采取以老带新、分批轮训、难题攻关和小兵种大集中等方式,先后组织了4个批次的专业骨干轮训,通过借助院校送学培训、基地培训孵化、兄弟单位以工代培等形式打通人才资源。
如今,支队机关精专业、善指挥的参谋人员数量,以及首长机关备战打仗能力较组建之初都有大幅提升。大中队主官经过专业集训、院校培训或大项任务历练的占80%以上,每个专业分队都有3到5名懂教学、会组训的教练员,形成了三级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缩小装备支撑的“体系代差”
去年8月,在一次处置突发事件演练中,导调组下达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导调案。然而,在现场导调组发现,官兵们携带和穿戴的防护装具不齐全,有的没有防毒手套,有的防毒面具没有滤毒罐,还有的防护服出现了明显破损,侦察、通信装备更是老旧残缺。这些官兵还没进入现场就被判“阵亡”。
那次演练“败走麦城”之后,支队党委认识到,要打造一支高效多能、防救一体的救援力量,如果装备跟不上,战斗力建设就无从谈起。
去年下半年,上级陆续配发了科技含量较高的装备。支队打破常规,改变过去专业分练、装备单练的独立训练模式,按照系统支撑、破解难题、注重效益的思路,结合新装备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积极构建一装多用、一机多型、一平台多功能的新装备运用模式,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
工兵中队长白雪易透露,以往处置简易爆炸装置、排除爆炸物等均靠人工作业,效率低、风险大。现在他们通过加大对遥控式、智能化侦察救援装备的训练力度,摸索出使用无人机、排爆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开展精确破袭、无人侦察、爆炸物移除等方法,最大限度保障救援官兵人身安全。
构建融合式训练“第一战场”
“专业训练不注重实战,各兵种专业各自为战,只有到专业合练或战术训练阶段,各兵种专业才能在一起吃‘团圆饭’。”在一次训练形势分析会上,于怀同的话引起了共鸣。
支队从专业训练一开始就加大兵种专业协同训练比重,进一步推进训练对象由单兵单装向全要素平台转变、训练内容由专业技能课目向联合基础课目转变。他们还常态化组织开展全要素、全过程的协同演练,重点研练指挥控制、抢险救援、防卫作战等作战课题,在逼真的实战环境中探索研练战法,实现各作战要素和资源的有效衔接。
“迅速搭设通信设备,其余分队准备进行视频连线。”某营区,通信中队正在娴熟地搭设野外通信基地,与此同时,分布在浦东4个营区的5个兵种分队在短短3分钟内就通过网络进行了视频通话。
“与以往不同,我们不再局限于收线放线、通信密语等基础单兵课目的训练,而是充分利用课题训练,牵线让其他兵种专业‘结亲’,一同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术,虽然训练难度增加了,但官兵得到近似实战的锤炼。”通信中队长贺琨说。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陈琼珂
图片编辑:笪曦
摄影谢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