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将探索用经济杠杆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
未来,深圳将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新京报快讯(记者裴剑飞)今天(12月9日)上午,交通运输部召开“加快交通强国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徐忠平透露,为破解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难题,深圳市将探索用经济杠杆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
“深圳这座城市很年轻,但它的面积很小,不到20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2300万人在这里生活,360万辆车每天在这里出行。数据显示,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机动车的密度在全球都算比较高的。”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徐忠平首先这样介绍了深圳市的交通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交通成为深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徐忠平说,深圳市将以市民出行为视角,打造高效、友好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市民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选择,打造快速到达、慢速体验的友好宜人交通环境。
徐忠平透露,深圳将探索以经济杠杆为主要手段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促进道路资源向绿色交通倾斜。“现在对小汽车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行政的手段,如限购、限号、限行,我们更希望在运用经济杠杆的前提下,研究新技术实现经济杠杆的调剂。通过逐步提高小汽车在时间和费用上的使用成本,实现公共交通的主体作用。”
徐忠平表示,如果不对小汽车的使用进行调剂和控制,就无法保障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也不太可能降低小汽车的使用强度。
未来,深圳将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目前,深圳市已建成8条城市轨道,运营里程约300公里,最高日客流超过650万人次,占每天1100万人次公共交通出行量的60%。
根据深圳对未来城市交通的规划蓝图,到2022年,深圳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到570公里。到2035年,在1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上要建成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通过轨道交通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85%,深圳全市的轨道交通站点十分钟的步行范围覆盖率达到70%,基本实现交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徐忠平表示,在此基础上,深圳与东莞、惠州之间居住和商务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显著,未来将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实现与相邻城市1小时通勤、2小时通达的发展目标。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
编辑白爽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