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推行“三四五”工作模式打造生活垃圾可持续精准分类“长兴样板”

日期:12-09
长兴

原标题:长兴县推行“三四五”工作模式打造生活垃圾可持续精准分类“长兴样板”

来源: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今年以来,长兴县建设局坚持“政府主导、习惯养成”,以水木花都社区为试点,推行“三四五”工作模式,引导解决“不会分”,推动解决“分不准”,倒逼解决“不想分”,实现垃圾分类从“意识”到“行动”的转变,打造生活垃圾可持续精准分类“长兴样板”,推动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成效明显,为全县分类工作找准了路径、打开了突破口。

发挥三个作用做实前期工作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实宣传动员。该县建设局、雉城街道党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每周听取进展、跟踪解决难点问题;组织街道、社区、驻街道“四个平台”等400余名干部集中入户宣传,做细宣传工作,引导解决居民“不会分”的问题;在宣传中,着重讲清“定时定点”投放要求,确保分类宣传和分类举措不脱节。二是发挥居民自治作用,推进撤桶并点。面对“撤桶并点”中选点难、居民投诉多等问题,实行社区居委会和小区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进一步增强社区和业委会两个层面的自治能力;通过“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业主”模式,充分发挥业委会自治作用和“红色物业”服务功能,组织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共同商定定时投放点选址、设计,制定“一小区一方案”,最大限度避免邻避效应。经商议、选址、公告,最终将153个投放点撤并为13个,进一步美化居住环境,避免“四害”滋生;原有投放点用于改造车位26个、复绿33处,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了居民获得感。三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立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以二维码为标识,将垃圾袋和居民家庭绑定,做到“前端有投放,后台可溯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扫码评价、桶车对应、实时定位、智能监控等措施,将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置全过程纳入平台监管,构建全程分类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系统化运作、可视化管理、标准化收运、数字化评价。

落实四定管理确保分类准确

一是实施“定时定点”投放,解决“怎么管”。根据小区实际,由社区、业委会、居委会共同商定,明确投放时间为早上6:30:00-9:00、晚上17:30-20:00;投放期间,居民到就近到投放点分类投放;各投放点安装监控和语音提示系统。非定时投放期间,仅在出入口保留1个24小时投放点,其他投放点不再设桶。二是实施“定人定桶”管理,解决“谁来管”。按照“四分类”的标准,在每个投放点设置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桶、有害垃圾桶、其他垃圾桶,按照点位设置对垃圾桶进行编号管理。三是抓牢三支队伍开展“桶边指导”。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桶边指导、监督居民投放、做好现场宣教;配备执法人员,在定时投放期间开展常态化巡回执法;按每300户配备1名专管员,负责扫码评价、桶边指导及入户宣传。通过“四定”管理,切实将分类意识转化为分类行动,居民分类准确率达95%以上,小区易腐垃圾量从不到 0.4吨/日上升到 0.75吨/日;其他垃圾从6吨/日下降到 4.5吨/日。

用好五项机制倒逼习惯养成

一是巡检机制。由专管员按照“每日全覆盖”的频次在小区集中溯源点进行扫码巡检,并将巡检结果(评分、照片等)上传至溯源管理平台,进而全面掌握小区分类参与率、准确率,为工作考核提供支撑。二是反馈机制。通过溯源管理平台,及时将巡检结果以短信形式反馈至居民家庭,在反馈中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三是激励机制。根据巡检结果,对居民家庭予以相应积分奖励;推动积分兑换方式多元化,强化积分在连锁超市、电商平台、支付平台、信用平台的共享共用,引导居民从“不想分”到“主动分”。四是督导机制。通过溯源管理系统,对2次分类不准确的居民进行上门辅导;对3次及以上分类不准确的居民,由街道综合执法部门上门执法。五是公示制度。建立红黑榜,实行“每日晾晒”制,对3次分类不准确的居民在小区电子显示屏曝光,扩大教育面,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五项机制运行以来,水木花都小区累计推送短信10000余条,入户教育37户、立案查处2起,发布红榜点赞225人次、黑榜曝光23人次,有效破解了居民“不想分”的问题,居民分类参与率提升至95%以上、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稿编辑朱宇心)

巡察微故事 从群众匿名信反映问题查起 淮南:第三批扶贫专项督办按时办结 处理15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