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上海垃圾分类志愿者力争达到100万人
摘要:《意见》提出,到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体系要覆盖全市各个街道、镇;到2021年,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项目的注册志愿者人数力争达到100万人。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一直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辅助力量。“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日前发布《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和完善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体系要覆盖全市各个街道、镇;到2021年,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项目的注册志愿者人数力争达到100万人。
对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意见》明确了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组建标准、主要职责、人员招募、日常管理等内容,提出建设市、区、街道(镇、工业区)三级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并将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融入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城区等创建内容。
《意见》提出了“志愿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志愿服务力量全面提升”和“志愿服务品牌全面形成”等3项目标。到2020年,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体系覆盖全市各个街道、镇(含居委、村委)。到2021年,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项目的注册志愿者人数力争达到100万人,建成20个市级志愿服务基地,其中每个区至少建成1个,此外还要打造10个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有志愿服务组织或个人入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意见》要求,要组建全市各级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者队伍,其中市级总队和16支区级分队已于2019年7月1日前组建,街道(镇、工业区)服务队正在陆续组建,同时鼓励300户以上规模的小区(社区)组建相应的志愿者队伍,加快拓展全市其他条线单位的志愿者队伍加入。
志愿服务日常管理系统也将继续完善,各级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须全部在“上海志愿者网”上注册,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队伍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制度,“上海志愿者网”开设长期招募平台接受社会市民报名,志愿服务培训形式也将继续丰富,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意见》明确了一些列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经费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开展评优激励等方面。各级文明办、绿化市容部门以及各街道(镇、工业区)应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需的经费保障,确保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开展。市文明办和市绿化市容局还将联合开展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的评优激励工作并制定评定办法。
近八成市民已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5个月来,有多少市民已经养成主动分类习惯?大家对垃圾分类的效果满意吗?志愿者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第34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为志愿加油——2019上海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季”启动仪式在徐汇滨江西岸美术馆举行。仪式上发布了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市民志愿者感受度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近八成上海市民在没有监督员的情况下,每次扔垃圾时都会主动遵循垃圾分类,74.2%的上海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效果的打分在7分及以上,总体较为满意。
在这项面向全市注册志愿者和市民的问卷调查中,共回收有效问卷1477份,其中市民问卷877份,志愿者问卷600份。调查显示,有71.6%的上海市民能够准确区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所分别对应投放的垃圾种类;有79.8%的上海市民在没有监督员的情况下,每次扔垃圾时都会主动遵循垃圾分类,体现了较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从上海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效果的打分情况来看,给出满分10分的占7.2%,打9分、8分和7分的分别占13.5%、29.0%、24.5%,反映出上海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总体较为满意。
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市民认为,志愿者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作用较大,近四成志愿者曾参与过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和市民对参与各类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均有较高意愿。其中表示愿参与宣传推广、投放引导和社会公益的市民比例分别达到61.0%、51.4%和61.3%。
针对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受访市民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垃圾分类标准太过复杂”“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和“居民意识薄弱”,比例为50.7%、50.5%和48.5%。此外,还有约四成市民选择了“后续对分类垃圾的处理问题”“居民缺乏相关知识”和“相关规定可操作性较低”,认为“宣传力度不够”的市民仅有12.4%,一方面体现了市民对宣传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指明了上海未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方向。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孟雨涵摄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