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志愿者歌曲创作人常石磊:为奥运写歌,先要好听才能共鸣
谈到这首“冬奥歌曲”,他表示,给奥运会创作音乐是音乐人的光荣。
《燃烧的雪花》曲作者常石磊。
12月5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公告,面向全球招募赛会志愿者。同时,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创作的歌曲《燃烧的雪花》也唱响起来。
《燃烧的雪花》的歌词作者是王平久,曲作者是常石磊。他们二人都是资深的奥运音乐创作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就参与了奥运音乐的创作。
在志愿者招募启动前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常石磊。谈到这首“冬奥歌曲”时,常石磊表示,给奥运会创作音乐是他作为音乐人的光荣。他说,奥运歌曲和其它音乐一样,要传唱开来,首先是要好听,只有好听才能引起共鸣。
在接受采访时,常石磊给记者播放了这首《燃烧的雪花》。常石磊说,他有一个自私的想法,希望大家能通过歌曲,认识逐渐向我们走来的北京冬奥会。
奥运歌曲要有感召力,有更多共鸣
新京报:说说你和奥运音乐的经历吧。
常石磊:每次创作跟奥运相关的任何类型的作品,我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挺疯狂的。我热爱音乐,以此为生,生活和工作都没有分开过。能够参加奥运音乐的创作,就有一种“怎么会是你”这样的感觉,太光荣了。
2008年,我跟着陈其钢老师进入了奥运会的音乐组,来到了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就在北京,之后就和其他很多音乐人,过着北漂的生活。
我是做音乐的,以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开心,参加了奥运,生活也有变化。我想到音乐是需要有共鸣的。这让我对音乐更加热爱,角度也会越来越丰富。经历了奥运,我变得自己更加包容,奥运给我带来的改变就是这样。
新京报:你怎么理解冬奥会和冬奥会的音乐?
常石磊:从夏奥到冬奥,我感觉中国越来越强,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这里,因为奥运,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总是能通过奥运牵上手。
我的理解更多是从音乐的角度。奥运的精神,人们聚在一起,做一场体育的盛会。我跟大部分人一样,听听歌,看看喜欢的项目,看看雪景。我想很期待它赶紧来临。
其实创作什么歌曲,对我来说,就是本能的反应。我创作歌曲的时候,可能会有音乐人的算计、考虑、研究,这都是我的本职工作。
我觉得奥运歌曲,应该有感召力,有更多共鸣。我从小学音乐,还有学古典音乐,各种风格的音乐会不同见解。但音乐,就是好听,容易懂,大家听了,还行。这样就行。
老百姓说这歌挺好听,这就是成功
新京报:所以你觉得一首好的奥运歌曲,或者说一首好的奥运歌曲,应该首先是好听?
常石磊:给奥运写歌还是给其他什么写歌,没有什么不同,歌曲都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写出来都是给人听的,是人与音乐的关系。大众的音乐,就应该简单易懂,深入浅出。前提就是,你写得好。
对老百姓来说,好的音乐就是一首好歌,人们不会想配器、编曲。如果老百姓说这歌挺好听,这就是成功。我是写旋律的人,我有一个自私的想法,人们能通过这个歌,了解志愿者,了解冬奥会。
新京报:怎么想到写一首《燃烧的雪花》给冬奥会志愿者?
常石磊:燃烧的雪花这几个字,很早就有。最后我们确定这个字是考虑到雪花很可爱,雪花又是不燃烧的。志愿者很可爱,他们在冬奥相关的任何地方,到这到那,是一种青春的感觉,一种燃烧自己的奉献。
其实,我不喜欢用语言解释歌词。只有文字配上了旋律才是歌词。它跟音乐发生作用的时候,会给听众带来很多想象。
冬奥会开幕后,成千上万全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奉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和冬奥会融入在一起。昨晚听这个歌,我就想象,如果我是志愿者,等冬奥会结束了再听肯定非常激动,我参与了它,我和它融入在一起,这种感觉就是我想要的。
这可能也是音乐比较神奇的地方。你的感受是一种,人听到又是另一种,不同的时刻、不同的人群,产生共鸣,听一首歌,又完全不同。这可能就是音乐最神奇的地方。
给冬奥会写歌要有音乐性,又不能太僵硬
新京报:创作这首歌曲时,有没有经历什么挑战?
常石磊:挑战永远就是你自己,想写自己想表达的,还是想更多人表达的。比如我们聊天,上来讲你听不懂的语言,那就不能聊,我想就是要让人听得懂的音乐,让大家都能参与,得到感受,记在心里。
歌和音乐不需要具体的物件,它是存在你的精神里的。我自己的音乐生活、真实生活和我经历过奥运以来的奥运生活,带给我当下的一个状态,才创作这样的歌曲。
我和王老师如果一起写歌,我去他家,或者我们找一个没人吵的人。我们一点点寻找、挖掘。
给冬奥会写歌,需要有音乐性,又要说明问题,又要言简意赅,不能太僵硬,我们就要出来适合时代的音乐,就更需要我们去磨合。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并没有想旋律,他拿着手机想想这想想那,我可能就会弹点什么东西。我们已经在题目里了,这是一个命题作文。
我们发现,你要说的是一种实在话,真实的生活体验,触发这个场景,再成为音乐,组织起来,去唱、去表达。
新京报记者吴为
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