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无声校园”传出琅琅书声——“只要愿意展现自己,人生哪里都是舞台”
新华社南京12月3日电(记者陈席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南京市聋人学校308教室里,活动课老师郭欣在讲台上一字一字地诵读着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台下的听障学生多半戴着助听器或是电子耳蜗,他们有的人虽然口齿不清,也在努力地模仿、跟读,希望用声音表现自己。
学生说:“除了听力不好,我跟普通人一样,不是吗?”
“第一次听郭老师用饱满的感情朗读《边塞》,我觉得世界都静止了,也是在那一刻,我开始对朗读着了迷。”高二(5)班的郑嘉庆是个文静内秀的女孩,前不久期中考试,她将上朗读课的感受写进了作文,“每次上课时那种深深投入而意犹未尽的感觉,直到下课我都没能回过神来。”
郑嘉庆说,自己虽然是聋人,但真的会说话。“我希望被大家当作一个普通人,一个努力的普通人。”平时在宿舍,她都是用手语和同学沟通,特别想朗读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到洗手间,对着镜子偷偷说。
“我不好意思当着同学的面朗诵,怕他们听不到,误会我。”而郭欣老师的朗读课,让郑嘉庆可以和其他口语水平较好的同学一起,“光明正大”地感受语言的美好。
“我跟普通人一样,不是吗?除了听力不好,别的方面我都能学会。”高一(5)班的任邓鹏3岁时因病失去听力,母亲每晚在他耳边说话,让他触摸喉咙、感受声带的振动,父亲则经常带他参加社交活动。现在,他的语速、音准都不错。
“父母希望我和普通孩子一样,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社会。”前不久,任邓鹏写下了“青山不改繁华在,原待锦绣翩翩来”的诗句,“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耐心等待,美好的事情终会抵达。”
老师说:“只要愿意展现自己,人生哪里都是舞台。”
为什么要为聋生开朗读课?“我们常说某个孩子口语不错,但会说话和会朗诵是两件事,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走上舞台,用声音展示自己。”郭欣说。
因此,郭老师在周六的活动课程中开设了“吟诵经典”课,她要让这些有一定基础的听障学生在高中阶段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口语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口语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可以演绎文字的美妙、展现表达的艺术。
刚开始,郭欣老师对报课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一定要求,后来,看到有的学生虽然口语非常含混,但眼神里充满了渴望,她就“破例”收下他们。“只要你们愿意说,我就一定会听;只要你们愿意展现自己,人生哪里都是舞台。”
让郭欣印象深刻的有高三(1)班的刘嘉然。去年底,郭欣带着朗读班的学生为学校创客节表演节目,彩排时给每名学生都别上了无线话筒,结束后刘嘉然却没有把话筒交回去。
“其他节目彩排时,也有他的声音,他就这样躲在会场门后读了一个小时,话筒都快没电了。虽然他朗诵的台词只有两三句,但他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别上话筒。”像刘嘉然这样,渴望声音被放大、被听到的学生很多,几乎每个课间都会上演类似的场景——两个女孩面对面朗诵,互相纠正发音;某个男孩用手机录下声音,放到耳边用力听……“你想象不到,他们对朗读的愿望有多么强烈。”郭欣说。
朗诵为学生们打开人生一扇窗
“老师想跟你合作一下。”“别害怕,你是棒棒的。”郭欣擅长与学生打成一片,她觉得,朗读课本身就是轻松的,不考试、不比较,唯一目的就是让学生变得自信、快乐。偶尔,她会准备小礼物与学生互动。
除了教材中的诗词,郭欣会让学生们挑选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来朗读。除了一遍遍地范读,她注重锻炼学生的仪表、台风。
郭欣说,这些孩子终究要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基本的沟通能力以及骨子里的那份自信不可或缺。
郭欣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特别纯、特别听话,他们把老师当做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郭欣说,“我不期待桃李满园、名闻天下,只希望我的学生在以后某个低落的瞬间,能够想起我的话,想起走上舞台的那一刻,鼓舞自己继续前行,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