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1世纪第一次,上海这场大会,传递怎样的信号?
摘要:“要不要服务业”在上海并不成为问题,关键在于“要怎样的服务业”,以及怎样打造理想中的服务业。
12月2日召开的全市服务业大会,创下了一个小小的纪录:在上海,专为服务业召开的全市性大会,进入21世纪以来,竟还是头一次。
会开得少,是因为服务业之于这座城市,已是一种嵌入骨髓式的存在。“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提法,在上海已有不下15年历史。如今设想既成,上海服务业呈现出的“6789”格局——从业人数和税收占比超过六成、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七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八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九成,就是佐证。
两年前,上海提出打响“四大品牌”,为首的是“上海服务”。它被视作一座中心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亦是其他三大品牌的统领——上海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正是集聚、配置全球资源,并面向全球辐射、影响。这些都被归于“服务”二字之下,而服务业则是具体承载。
“要不要服务业”在上海并不成为问题,关键在于“要怎样的服务业”,以及怎样打造理想中的服务业。两年后的这次大会,初衷亦是回答这样的问题。
显然,结构明晰并渐成规模之后,更值得深究的,是服务业的能级与竞争力。全球城市经济的竞争,核心无外乎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战场”,前者比“硬核”,后者比“软实力”,软硬结合方成竞争力。而无论软硬,都有一个提升自身能级的问题。从竞争的角度,就看谁更能占据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看谁能更大程度地掌握和吸引相对在“头部”的要素资源。
“头部”资源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辐射力、配置力,也会带来更多的话语权。而能否占据“头部”、掌握“头部”,就是产业竞争的关键。上海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有目共睹,在全国无疑可列入第一梯队,亦有不俗的全球影响力。但若置身一个更高阶的竞争场域,一些方面“大而不强”的短板,就难免暴露出来。
比如纽交所股票总市值大约是上交所的5倍多,金融保险在服务贸易的占比以及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的占比,上海同发达国家间亦有多个百分点的差距……还有人统计,专业服务业领域各细分行业全球排名前10的公司全球性总部,目前无一落户上海;全球排名前50的律师事务所,在上海都还没有分支机构。
服务业大会上列数了这些数据和事实,不是要“揭短”,而是要提示上海进一步提升服务业能级与竞争力,并向“头部”进发的着力所在。短板本身就意味着空间,上海在服务业发展上的“再出发”,重中之重正在于填补这样的空间,一方面让既有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一方面在相对同世界顶尖水平差距较大的领域加紧追赶,从而显示上海服务业乃至整个“上海服务”的“支撑力、竞争力、引领力”。
具体来说,前沿化、高端化、精准化、特色化,无疑都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所应依循的路径。如大会上所言,一个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应当是服务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生活性服务业应当满足其他地方得不到的消费需求。“头部”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不可替代性”。而这意味着一种更高层次的取舍之道和发展之道。
就像发展制造业一样,上海应当明白“能做什么,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将有限资源更为集中、更为精准地投入,以求更大程度的“效能”。而更重要的是,作为“软环境”构成基石的服务业,本身最看重的也是“软环境”——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一个适宜企业生长、鼓励创新创造的创业环境,一个世界一流、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一个干练而高效的政府,将是吸引各路资源近悦远来的最好筹码。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余儒文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