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给乡村案件“圈层”让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通过聚焦三农司法需求、山区司法服务、综合治理,开展定制式精准普法建立网格化便民服务网络
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乡村振兴,法治要同行。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密云法院太师屯法庭探索创建了“圈层结构”工作法,通过聚焦三农司法需求、山区司法服务、综合治理,开展定制式精准普法、建立网格化便民服务网络、构建“1+4+N”纠纷预警联动协调机制,使大量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进辖区内法治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建设。
密云法院太师屯法庭把纠纷化解在萌芽。受访者供图
法治乡村:
聚焦“三农”司法需求开展定制式精准普法
密云法院太师屯法庭副庭长王雪介绍,今年以来,太师屯法庭立足辖区实际,探索创建了“圈层结构”工作法,即建立起了符合当地特色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化解体系,针对辖区不同矛盾的特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预防、消解、稳控的方法和策略,注重发挥司法的引导功能和调解的辐射效应,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一圈层是聚焦“三农”司法需求圈,开展定制式精准普法,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这种广泛普法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辖区各群体的整体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减少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王雪介绍,太师屯法庭依据审理的案件类型,利用下乡调查、巡回审判、判后回访等时机,对辖区群众、农村司法需求进行走访、摸底,并将辖区普法对象区分为“学生”“基层干部”“农家院经营业主”等多个普法受众主体,开展“法律十进”工作,推行“定制式精准”普法。同时,探索设立了“三农”网络直播间,对辖区多发的涉农案件,以网络直播形式进行“以案释法”,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扩大宣传效果和覆盖面。
文明乡村:
聚焦山区司法服务建立网格化便民服务网络
“第二圈层是聚焦山区司法服务圈,建立网格化便民服务网络,推进文明乡村建设。”王雪称,该圈层旨在针对已发生的普通民事纠纷,通过各种便民服务,化解矛盾,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并获得群众对法庭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太师屯法庭地处库北山区。针对辖区山地面积大、交通不便,在矛盾纠纷多发或距离法庭较远的村镇设立巡回审判站或巡回审判点,并依托网格化社会服务模式,将网格员作为诉讼联络员,搭建以法庭为中心、以巡回审判点为辐射、以诉讼联络员为纽带的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的便民服务网络。
推行急案法庭、假日法庭、预约法庭、农忙法庭、巡回法庭、下访法庭等六大特色法庭服务,开展巡回审判、诉前化解、法制宣传和判后回访等工作,将纠纷分流吸附化解在基层。
“同时,针对辖区家事纠纷高发的状况,我们在设立1名驻庭人民调解员进行专职调解的基础上,与区妇联权益部建立家事纠纷化解诉调对接机制,对涉及妇女儿童权益案件,由区妇联调解员协同调解,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王雪称,今年1-10月,太师屯法庭诉前化解各类纠纷700余件,其中群体性纠纷60余起。
和谐乡村:
构建“1+4+N”纠纷预警联动协调机制
王雪介绍,第三圈层是聚焦综合治理圈,构建“1+4+N”纠纷预警联动协调机制,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该圈层系针对群众较为关切的、在辖区影响力较大的群体性纠纷等重大矛盾,通过司法关口适当前移、多部门联动协调等方式,将矛盾控制、化解在镇域层面,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王雪称,围绕服务保障辖区发展大局这“一”核心目标,法庭与辖区各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四”个部门,建立“N”项联动机制,共同做好纠纷预警和稳控工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太师屯法庭还建立了辖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常态化指导机制,定期围绕辖区多发纠纷开展调解能力和技巧培训;实行“月度纠纷通报”制度,由法庭定期向辖区镇政府就案件审理情况进行通报,分析纠纷产生原因,并提出具体建议;与辖区各镇人大建立共建机制,邀请代表对重大案件参与协调、旁听庭审、法治宣传等,倾听代表呼声,畅通代表对法庭工作的监督渠道,推进“阳光法庭”建设,进一步优化法庭服务保障工作。
新京报记者曹晶瑞
编辑张树婧校对何燕